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时间:2022-10-09 05:38:37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爸爸妈妈每天拿着手机乐不可支的样子,早已被孩子看在眼里。在家庭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情景:还不到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像模像样地拿起手机假装打电话;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认识几个字,就已经抱着iPad戳戳点点,驾轻就熟地找到自己要玩的游戏;四五岁的孩子开始主动向父母索要电子设备,软磨硬泡地央求。

这些情形引发了我们关于这个话题更多的思考:你是否担心孩子将来会沉溺于社交媒体呢?尽管他现在可能还不会说话。在这次调查中,超过六成的父母对此表示担心。也有26%的父母认为“这个时代已无法改变,只会顺其自然”,还有8%的父母“完全没想过”。

但是,不管你担心也好,没想过这个话题也好,我们都无法否认,这个时代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数字产品和互联网包裹着,数字媒介将成为他们认知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加拿大学者泰普斯考特(Tapscott)将今天的孩子们称作“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数字世代(digital generation)”。

这种情况下,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变得愈加重要。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是一个舶来词,它也是在西方媒介文化繁荣发展到一定阶段,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产生强烈冲击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开始,人们主张以“保护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媒介信息,也就是尽量将孩子与媒体隔绝,告诫孩子电脑、游戏机和互联网的坏处大于好处,避免他们受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直到英国学者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提出“超越保护主义”的教育理念,媒介素养教育的重心才逐渐转变到儿童与媒介融合共生的模式。媒介已经无孔不入、让人们避无可避,隔绝保护孩子的方式根本不可行,提升儿童理解媒介、批判媒介和应用媒介的综合能力,是唯一出路。 父母自己提高媒介素养

父母应当成为具有媒介素养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理解数字网络媒介的趣味和魅力,能与孩子真诚平等地对话,但也要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批判性地看待媒介信息,有节制地、创造性地使用媒介。

设想,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盯着屏幕看什么、玩什么、喜欢什么,不知晓孩子和小伙伴们之间谈论什么、流行什么,不理解为什么数字和网络媒体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那么我们将如何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并且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

设想,如果父母不具备批判眼光和审视媒介的能力,不理解虚拟世界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各种明规则潜规则,不会分辨媒介信息的真假虚实、优劣良莠,那么我们将如何敏锐地发现那些潜在的危机和伤害?即便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我们也要知道当今媒介制造的“危险”从何而来。这里所说的危险不仅仅包含媒介成瘾的习惯、不良信息的侵蚀,而且是当今媒介社会潜移默化中所塑造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比如,一个幼小的孩子尚未具备成熟的审美能力,当你问他谁是美女的时候,他会指着商场广告牌上金发碧眼细腰长腿,或许穿着还有些暴露的模特告诉你,这是美女。

再比如,当父母试图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观念,或是懂得分享的品德时,突然听到自己的孩子无意中说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络段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穿别人的鞋,让他们找去吧!”这种时候,不了解媒介文化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孩子关于美丑、善恶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再设想,如果父母自身不能熟练使用媒介,或是自身也沉迷于网络游戏、购物、娱乐等活动,不懂得创造性地利用媒介营造积极互动的家庭氛围,建立学习网络,促进亲子关系,把握教育契机,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树立合理利用媒介的榜样形象?如何让孩子学会挖掘媒介的积极潜力,建构屏幕和网络之外的幸福生活? 可以综合借鉴的5点经验

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亲子长期共同的努力。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 构建家庭媒介文化

即父母允许和鼓励孩子接触媒介,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媒介信息,参与孩子的数字媒体活动,从而体验孩子的媒介适应和学习过程。 “亲子对话”训练

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媒介素养训练的核心要义是“亲子对话”。父母和孩子针对熟悉的媒介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话题选取力求多样,可以是某条网络新闻,某个热播电视节目,某个电脑小游戏等。最好每周能有一次至两次固定的“家庭媒介讨论会”,家庭成员都参与。讨论可以在专门的亲子阅读和游戏时间进行,也可以之后再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多说话,锻炼思维组织、语言表达和提问质疑的能力。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问,针对8岁以下儿童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你最近喜欢哪个网络游戏(网站、手机应用、电视节目等可替换着问)?为什么?

你不喜欢哪个?为什么?

你最喜欢它的哪部分?最喜欢的角色是谁?

你知道什么是商业吗?你知道为什么有的游戏免费,而有的要收费吗?

你知道什么是游戏?你为什么觉得它好玩?

游戏角色和卡通形象是真实的吗?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你像游戏的主角打怪兽一样狠揍幼儿园的小朋友,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你觉得你一直玩游戏开心吗?为什么?

你的幼儿园小伙伴们最近在玩什么?谈论些什么?

你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什么?你赞同他们的说法/做法吗?为什么? 定制个性化方案

父母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教育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媒介教育素养模式。比如:性格外向的孩子,除了在家庭媒介讨论会时间中给他充分的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可以让他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讲述自己的媒介使用体验;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应当多陪伴他一起从事媒介活动,为亲子讨论制造共同话题,鼓励他多和父母、同伴交流。对于那些很轻松就能学会操作数码设备的孩子,可以鼓励和训练他进行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整合所学的文字、算术、图像、音乐等知识,掌握运用数字媒体的方式和技能;对于那些过度依赖媒介,甚至沉迷成瘾的孩子,父母应当与他共同协商决定媒介使用的限度(时间、程度和方式),必须要让孩子亲身参与这个家庭“契约”的订立过程,征求孩子的同意,让他自己说出使用限度,才能更有效地约束孩子的媒介使用习惯。 积极的线下亲子活动

父母也应当致力于建构媒介内外、线上线下相对平衡的家庭生活方式。激发孩子对身边现实世界的兴趣和感知能力,开展一些不以数字媒体为依托的家庭亲子活动,例如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手工、饲养动植物等,或积极组织运动项目和户外活动。 尊重成长,共同面对

把孩子视为孩子,发现和尊重网络时代孩子的成长规律,接纳孩子依赖媒介的事实,允许他们适当犯错,并从错误中寻求反思和超越,自然而然地提升媒介素养。与其板着脸训斥孩子“不准上网”“不准玩电脑”,不如陪他们一起玩“愤怒的小鸟”(一款经典的数码游戏),陪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困惑,一起体验和解决孩子成长的烦恼――抑或是媒介时代人类共同的烦恼。

上一篇:进一步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下一篇:浅析张欣小说《梧桐,梧桐》中三种爱情模式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