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性与现实突破

时间:2022-10-09 02:54:43

教育理性与现实突破

一、“自然教育”提出的背景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自然教育纲要》(下文简称《玉小自然教育纲要》)及其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自然教育思想的校本化理解、表达和实施标准。

我们提出自然教育,主要基于对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需要的思考,体现了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和贵在行动的实践取向,寄托着我们的教育理想和信仰。在自然教育理论校本化方面,我们强调理论的批判、创新和重构,逐步形成学校自己的教育理解和话语系统。在实践操作上,强调转知成智,进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然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我们来说是富于挑战的开创性工作,我们既满怀教育深情,又力求发扬理性精神,大胆创新,务实严谨,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1.基于对学校品质发展的主动定位

玉祁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现代经济学家孙冶方等大批人才。梳理学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学校的校训“朴实笃学”,是我校办学风格、校本特色、人文色彩的集中体现。特别是“朴实”一词,朴之本义为材质,也就是不浮华,而质则含有实之义,所以“朴实”作为校训,意味着回归本真。显然,这种百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精神,与自然教育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浑然天成。

玉祁中心小学还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因开办“小红花锡剧班”而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锡剧特色学校。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连续十几年蝉联无锡市小学生排球比赛冠军,并多次获得江苏省小学生排球比赛的冠军,成为江苏省小学排球传统特色学校。新一轮课改以后,学校单项发展的项目特色更是层出不穷。回顾学校特色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切认识到学校发展需要特色,但要防止学生被特色化,不能为特色而特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项目特色,而应该丰富和拓展学校内涵,不断提升学校品质。而对于学校来说,品质是什么?品质就是符合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标准,只有基于学校品质的标准化的特色创建,才有真正的意义和生命力,也只有通过标准化的特色创建的学校品质,才有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种注重品质内涵的标准化的特色创建,使学校发展方向更明确,目标更集中,路径更清晰,步伐更坚定,也更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度剖析

当前的教育存在着众多复杂的问题,有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设计问题,有重文化学科课程轻综合实践类课程的结构性问题,有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体质普遍下降的共性问题,也有诸如个别学校和教师不在状态的异常性问题,如此等等的问题形态和问题性质不一而足。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审视问题的视野、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智慧。

问题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关键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透过比较而产生的差距,在应有现象与实际现象之间去发现问题。比如学校层面,缺乏现代学校应有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表现为跟风赶时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云亦云或唯唯诺诺等等。比如教师层面,有清醒的无奈,苦于教育体制、社会评价压力等等问题的困扰,也有糊涂的平庸,缺乏对教育本质的真正把握,以及从教应有的技能本领等等。我们需要有透彻的教育理解,需要有这种教育理解的认知建构过程,更需要有这种教育理解转化为标准化建设的实际行动。

自然教育之于我校的特色建设,不仅仅是品牌标识,更是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打造。在教育改革的突破上,自然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作为决定学校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其建构的过程必然触及教育的内核,必然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必然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面貌。

3.出于对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建构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凝聚着师生共同的价值理想、教育追求和行动原则,维系、激励和约束着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

但价值认同不等于价值智慧,自然教育如果没有个性化、实践化,没有转变为教师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没有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实现。由于自然教育内涵丰富,不能通过简单传授、灌输,强加给教师,必须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达到知行的统一。我们组织全体教师主动全程参与,将自然教育的内在构成要素进行逻辑性的组合,使它成为动态、开放的价值表述系统,并逐渐成为教师心目中“最好的教育”的价值标准。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价值判断实践来获得和提升价值智慧。比如,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不能顺其自然地成长,如同被关在“大棚”并打了催长素的假性成长,使他们的身心缺少身体和内心应有的自由,成为学习的奴仆。不同的人,先天禀赋和兴趣爱好不同,却被成人牵着鼻子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能是自然教育吗?

自然教育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还要有长期的规划和实施的方略。在省教科院专家的智力支持下,我们集中全校智慧,开始了自然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纲要和标准,力图构建实施自然教育的最佳路径。

二、自然教育研讨和《玉小自然教育纲要》及其标准的起草过程

第一阶段,自然教育初步形成的摸索阶段

2006年,校长提出了什么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议题,教师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和讨论各种表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提法,如:自觉教育、整合教育、生态教育等等。

2008年4月21日,学校组织开展了《爱弥儿》读书沙龙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引导,全校教师开始了对“自然教育”的探讨。

2008年8月16日,“自然教育”第二次研讨活动,省教科院领导专家莅临指导。重点思考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认识“自然教育”?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自然教育的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如何推进自然教育的校本化实践?

第二阶段,自然教育主题研讨的学习阶段

2008年10月―2009年6月,学校围绕自然教育列出十大主题,组织全校教师(有时邀请部分家长、学生参加,或参加调查测验)开展系列论坛活动。

我们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学习。围绕主题,学习在先,论坛在后,可以进行文献学习、专项研读;二是研讨。小组研讨,形成论坛框架,分层次、分角度,切入主题,并分工落实任务;三是写作。人人写论文,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优论文、最佳论者、最佳组织奖。

我们落实了三大措施:一是专家指导,聘请专家成尚荣先生为论坛导师,对每次论坛进行现场评点和提升;二是组织管理,建立校长室、教科室等部门参与的组织协调、策划管理网络;三是目标导向,建立教师考评奖励机制,预期论坛物化成果。

具体路径有六个方面:一是围绕题目选择相关经典读物、代表性文章作深入阅读、学习;二是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观点),列出发言提纲;三是小组交流,推选主题发言;四是写成文章;五是参加论坛,由各组推选出的中心发言者进行尽可能全面系统的主题演讲,大家围绕主题发言展开讨论;六是形成全过程的纪要与反思。

第三阶段,自然教育标准制定的提升阶段

2009年6月―2010年,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自然教育标准的制定。根据学校自然教育的发展需要,经多方调研、访谈、分析、问卷,反复研讨磋商,确定了8个自然教育标准项目:本真儿童、爱心教师、生活德育、经验课程、快乐体育、多元评价、自觉管理、责任文化,分8个小组拟定初稿,逐个研讨,一一确定。这项工程从启动到定稿,经过多次反复,历时一年之久。

第四阶段,自然教育“一纲八标准”的实践阶段

2011年5月3日,省教科院王一军等专家与学校中层骨干一起构建自然教育纲要框架。由发散到集中,从具体到概括,逐一形成了自然教育纲要的框架内容:理论诠释、基本原理、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行动要点、资源保障、环境营造……三个月后,《玉小自然教育纲要》新鲜出炉。

从此,学校围绕“一纲八标准”,反复进行修改和完善,一边进一步加深学习和理解,一边联系工作实际扎实推进。

三、《玉小自然教育纲要》及其标准的主要内容

自然教育是我们长期实践素质教育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我们校本化教育理论的“根”,更多的属于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范畴。

《玉小自然教育纲要》和标准及其实施,则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样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强调操作和实践的统一,更多的属于素质教育方法论的范畴。

我们在省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同时参考国内外有关教育实施标准,以“前言”“概念诠释”“要素分析”“水平标准”(实践标准)“实践行为变革目标”“实施建议”六个块面,形成规范性文件,具体阐述我们的自然教育主张及实施方案,确保学校自然教育的整体实施与推进。

1.前言

阐述该项标准与自然教育的关系,反思本内容在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阐明制定此标准的原因和意义。如“爱心教师”的前言――“自然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发现学生,需要教师更有耐心、宽容心、责任心,这些爱心表现不仅是教师一般职业道德要求,更是践行自然教育的根本索求和前提条件。”

2.概念诠释

首先是对此标准定义的界定,然后是强调要义,体现实践核心理念。如“生活德育”的概念这样叙述:“生活德育就是在自然教育的理念观照下,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提高道德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情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影响,在具体经历中实现道德自觉,在生活与德育的有效融合中培育道德素养的德育模式。生活德育的目标源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基于学生自主发展需要,它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内容来自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来自于学生能理解与接受的体现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事件与人物。方式强调师生有效对话,重视教师示范和引领,强调学生自主体验和自然生长。评价注重日常的行为表现,强调评价的多元性。生活德育强调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关系是生活德育的出发点,它是学生真实情感驱动的过程,是学生自然社会化的过程,同时生活中的交往活动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3.要素分析

对本项内容实施的主要操作因素进行分析,解释,强调行为规范的内化、教师示范的熏陶、真实参与的体验、活动感悟的柔性、同伴互助的友好、学科育人的渗透。如“经验课程”的要素概括为“背景观照、目标生成、自主探究、活动体验、多维对话、教师引领”,“多元评价”则为“标准多样、内容开放、自评为主、注重质性、强化教育”。

4.水平(实践)标准

首先明确教育的目标,让教师明确到底应该怎么操作,达到什么水平,提供评价的依据。如“生活德育”的一级指标是四项:健康快乐的生活、尊重友好的生活、责任爱心的生活、聪慧创意的生活,二级指标有“身体健康、给予信任、交往和谐”等11个,另外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又细分为几十个三级指标,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有法可依。

5.实践行为变革目标

重在分析并阐明与原有教育行为目标的区别与变革,追求无痕的、有效的教育行为效果。如“爱心教师”必须“改变原有对教师的刚性统一的外在要求为柔性的、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要求;改变原有基于学校的发展行为为基于教师个体的发展行为;改变原有孤立的教师培训为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改变抽象的教师专业发展为以爱心为主题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原有控制式的校本教师研训为服务式教师研训;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师评价为基于自然教育的专题性评价。”

6.实施建议

强调指导性,不再进行概念的诠释,而是以自然教育的思想为引领,直接告知该怎么做。如“培养本真儿童”,我们可以从“认识儿童、赏识行为、榜样选择、活动平台、交往行为、个别化教育”等六个方面,找到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方法。

上一篇:用问题引领教学,让思维放飞翅膀 下一篇:和而不同,各显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