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9 09:21:38

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阻碍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

1.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政府规划的缺位。长期以来,很多地区缺乏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对民营经济发展所做的专项规划,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仍然局限在会议号召、原则要求、宏观部署等层面。由于政府规划引导的缺位,加之对市场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并不明确,长期处在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能挣多少就挣多少的自发状态。也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衔接不紧、关联不强的游离状态,没有真正相成分工合理、定位明确、相辅相成、配套协作、协调共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二是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尽管国家和省已经制定出台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但在执行层面,涉及部门较多,协调难度较大,缺少更加详细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使得政策落实不够及时和到位;三是全社会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从社会人文环境看,宽容失败,尊重成功,鼓励创业的社会理念尚需进一步培育。

2.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民营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各类服务组织尚不健全,在信用担保、成果转化、智力引进、市场开拓法律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大量需要的创业辅导培训不够,投资指导不够,缺乏所需的各种政策法规信息以及科技、经济和管理信息,融资服务需要的担保和信誉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3.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制约严重。融资方面,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融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同时缺乏直接融资的手段,使得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只能依靠“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或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融资。在土地使用方面,随着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土地的供需矛盾尖锐,有限的用地指标更多地向重点项目倾斜,土地供应远远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人才方面,突出表现在与民营企业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群体明显不足;与产业升级要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技工人才较为稀缺。人才匮乏,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等问题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

4.民营经济自身素质较低。从产业构成看,民营企业大量集中在资源粗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水平加工业企业多,资源依赖性强,产品附加值少,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较高。从管理方式和水平看,亲缘、血缘、地缘的家族制管理仍然在民营企业中占主流,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从投资领域看,民营资本大仍然呈现集中投向门槛较低,过度竞争的传统工业领域,重复投资建设,低水平扩张等问题值得关注。此外,还存在有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偏低,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个别甚至存在违法违纪行为,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大中小并举、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①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产业投向引导。引导民营经济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②引导民营经济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把握好市场定位,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③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创业引导,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必要的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积极引进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促进其管理上水平,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2.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①政府应支持建立以包括市场准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共享、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在信息资源开发、政策信息披露、建立信息数据库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扶持。②要尽快完善以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以政府的担保中心为龙头建立多种形式的各类担保机构,允许各类担保机构进行商业化运作,把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多途径地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降低金融部门的放贷风险。

3.引领推动民营经济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组织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各地推进区域发展的主流战略举措之一。民营经济要体现地方特色,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方向要按照“产业主题化、企业集中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社会化”的思路,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具有相近或互补产业结构的民营企业进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管理集成,形成一批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各地应紧密结合实际,选择确定几个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构筑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4.努力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推进民营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导民营企业从初创时期的模仿跟进方式转向创造核心技术;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步伐。加强人力资源、财务和质量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上一篇:商誉的来源新探 下一篇: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