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我教育”谈CQ的养成教育

时间:2022-10-09 04:03:50

从“四我教育”谈CQ的养成教育

摘要:CQ指职业素养,是职校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本文从学校开展的“四我教育”实践探索入手探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四我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高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动的速度与力度更为显著。因此,职业学校的培养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更应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具有就业弹性,即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四我教育”的学生职业素养成的工作思路。

一、职业素养(CQ)养成教育的现实定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词最早由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提出。SanFraneisco~k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体现为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的内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或职业技能。

具体来讲,职业道德是要爱业、乐业、敬业;职业意识就是把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行当上,以主人翁的心态了解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职业规划,它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中的非技术素质,“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八十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关键能力’,指出在职业能力的内涵中,应十分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

毋庸置疑,职业技能是支撑学生未来职业人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前三项恰恰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最根基的部分,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根基。

(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现实定位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获得,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属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范畴,它应该形成于人的一生之中。笔者调查了我校在校学习的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关于职业素养的认识定位,结果见下表。

你认为你的未来就业需要提升哪些素养?(此项可以多选)

由表可见,目前我校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认同度最高,他们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到职业学校来学习的。而且,学生对于未来走向社会必备的职业道德、人际协助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认同度都颇高,说明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需求的。表中比例较低的是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这一方面说明职业学校的科技活动不能等同于普高的科技活动,应该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表明我们要采取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愿望。

二、“四我教育”的内涵

我校提出的“四我教育”工作思路为: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

“我优秀”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国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因此,进入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本身心理就存在落差,成才的自信心不够充足。

“我能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心态。如前所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紧密联系,要力争做到“无缝对接”。要想让学生在求职时说“我能行”,就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我能行”。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70%左右的就业率。根据分析,大家的认识比较统一,认为原因在于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就业心态,不挑不拣,企业能够直接使用。从而节约员工培训成本。

“我负责”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别人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这是“我负责”的第一要素。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趋势;其次,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是“我负责”的第二要素。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成功的就业需要的不仅是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多情况下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态度。

“我帮你”强调培养学生的协助意识和团队意识。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大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团队意识是职业意识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营团队,是由所有员工所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三、“四我教育”的特点与实践研究

“四我教育”就是以学生的职业素养(CQ)的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这一探索不是全新的探索,而是在多年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提出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改进。这一改进的实践探索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话式――唤醒“我”的意识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唤醒和弘扬。””“我教育”在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摸索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

“四我教育”实践的关键在于认识“我”。

2009年开学伊始。“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教育理念在我校教职工大会提出,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宣扬其内涵,学工处指导各系部、年级组、班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认识“我”――认识我的专业,认识我未来的职业,认识我目前的能力,认识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我到底有多少影响?”据笔者调查,我校有62%学生认为“应该有很大的影响”,41.5%的学生“觉得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技能,还要学会协作,提高自己的体能、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体现了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品质。

因此,在“四我教育”模式提出伊始,我们就应有目的地建立一种“对话式”的职业素养(CQ)养成教育方法,从而指导老师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我”’。在彼此的交流和倾听中,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大事,关心社会的变化,关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二)体验式――体现“我”的能力

学生职业素养(CO)的养成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否则,这种教育理念就只能流于口号。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CO的培养者,这就需要学校决策层和执行层有意识地把“四我教育”落到实处。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是校系二级管理机制,在“四我教育”中,与以往相比,我们可以逐步改变哪些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第一,工作方式变“单轨制”为“双轨制”。

以往,学生工作的布置是从学工处到系部,再到年级组、班主任的单线布置,可称为“单轨制”。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执行力强。缺点是在全校大环境中,学生这一活动主体永远处于活动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班主任工作艺术较强,便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便总打折。表面看起来执行力强,但执行效果有时并不能尽如人意。“双轨制”则在“单轨制”布置工作的基础上,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生干部布置工作。以艺术节活动为例。学校指导各系部召开了各班的班长和文艺文员大会,为他们解读校园文化艺术节方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班长和文艺委员了解了活动的要求,回到班级后主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商讨。这样既能培养优秀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能使执行力最优化。也使得班级的活动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无数个“我”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二。活动设计变“要我动”为“我要动”。

职业素养(CQ)的养成应该蕴含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尽管各校活动的名称会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军训、爱心教育、成人仪式等进行的。如前表所述,我校学生对于科技节的认同度并不高。是否职业学校学生不再需要科技节活动?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科技节与普高没有太多的区别,没能激发出“我”的兴趣。

在“四我教育”中,我们改变了操作多年的科技节方案,以指导学生参加省“爱士杰”杯创新大赛为主阵地,把科技与创新紧扣在一起。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可以为创新出谋划策。我校开展了“金点子”征集活动,全校师生参与,一起寻找生活中“我”觉得不便之处,想想运用所学或所知“我”能做或者“我”想做什么改进。一旦“我”的金点子被采用,就会有一个创新团队来为实现“我”的愿望而努力。学校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配备技能导师指导学生。

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把职业素养教育还原到学生能够真切体验的生活中。教育才能有效进行。明白这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学生非常喜爱三人篮球赛、足球赛,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往往因其小,大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我”的地盘“我”作主而已。

注释:

①吕鑫祥.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②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无锡教育通讯,2009.5.19.

③教育部.2008年全国中职就业率为95.77%.人民网一教育频道。2009.04.29.

④2008年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77%.北京日报,2009.4.30.

⑤朱永新主编.何小忠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3,第二版.

⑥朱永新主编.何小忠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116,第二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无锡市教育局办公室编印.无锡市教育通讯(参阅版).无锡市教育局,2009.5.19,(7).

上一篇:《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研究 下一篇:浅析不能被强势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