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时间:2022-10-09 01:13:40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其中根据ABI分为两组:ABI<0.9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PAD组,n=42);ABI≥0.9为无血管病变组(非PAD组,n=78)。并由专职护士采用Bidop ES-100VS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ABI。结果 PAD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明显高于非PAD组患者(P<0.05),PAD组患者LDL、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非PA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脂代谢紊乱显著相关,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可能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踝肱指数;血脂异常;下肢血管病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1.0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40-02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导致糖尿病足最主要的原因,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多累及肢体远端,尤以膝关节以下多见。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对预防糖尿病足至关重要。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是踝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以反映下肢供血状况,目前临床上常作为诊断早期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的各项临床指标,了解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体内脂代谢紊乱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2011年在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120例。其中,男58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8.6±10.42)岁。

1.2 方法

1.2.1 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ABI 12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由专职护士采用BidopES-100VS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ABI。 120例患者根据ABI分组标准分为两组,PAD组:ABI

1.2.2 临床生化指标的测定 两组均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微量白蛋白(U-ALB)。

1.3 统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两组FBG、CHO、HD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AD组2hPG、HBA1c、TG比非PA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LDL、U-ALB较非PAD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病变,表现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大多数早期无症状,根据临床症状早期诊断不容易。AB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下肢血管的方法,早期诊断PAD敏感性性高达95%[1],国际上首个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合作研究就是利用ABI筛查PAD[2];使用ABI诊断PAD的标准是:静息状态下,ABI≤0.9,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症状,可诊断为PAD[3]。ABI值在0.7-0.9时,下肢可有轻度缺血表现;0.5-0.7时患者可有间歇性跛行;0.3-0.5时下肢可有静息痛;<0.3可随时发生缺血性坏疽。本次选入组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中,经过ABI检查发现有42例患者ABI小于0.9,占35%,较潘长玉[4]等研究报告的要高些,可能与我们选择的病例年龄较大、病程时间较长有关。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PAD组2hPG、HBA1c比非PAD组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餐后血糖增高可能是Ⅱ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由于长期的餐后血糖增高,可以损伤多种血管功能;高血糖使得蛋白糖基化增加,一氧化氮产生减少,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异常,从而使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糖尿病通过高血糖诱导血管组织中的PKC活化可以使长期刺激蛋白磷酸化的级联反应而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5]。HBA1c反应的是8-12周的血糖水平,HBA1c增高,提示血糖控制不良,与餐后血糖有很好的相关性。PAD组HBA1c水平较非PAD组高,提示HBA1c可能也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关。

本组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与单纯糖尿病无下肢血管病变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本组资料未发现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提示脂质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其中最常见的脂蛋白改变是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可同时出现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下降。高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低的高密度脂蛋白、高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共同存在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血脂异常可通过非酶促糖基化多元醇通路引起组织过氧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血管壁受损,内皮功能紊乱。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高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增高。研究同时发现,PAD组尿微量白蛋白较非PAD组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容易同时合并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是判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6],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提示肾小球功能损害,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容易同时合并糖尿病肾病考虑与肾小动脉硬化、肾脏微血管病变有关,肾小球缺血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早期电荷屏障与分子屏障的损伤,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总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紊乱,以高甘油三酯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为主;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血管并发症三者关系密切。因此长期血糖的理想控制及将血脂调整在理想范围,对预防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M].内科学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6.

[2] Rhee SY,H Guan,Liu ZM,et al.Multi -country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Asia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7,76(1):82-92.

[3] 杨文英,纪立农,陆菊明,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2010版:37-46.

[4] 潘长玉,高妍,袁申元,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6):323-326.

[5] 潘长玉,陈家伟,陈名道等译.J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05-911.

[6] 刘凯,陆晨,刘红,等.尿胱抑素C联合尿转铁蛋白与尿β2-微球蛋白联合尿微量白蛋白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3):249-251.

上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的现状研究 下一篇:不同新生儿脐带处理方法的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