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法与思品课教学的契合

时间:2022-10-09 12:19:46

研究性学习法与思品课教学的契合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既要注重教法的得当,又要研究学法的灵活性。在新政背景下,课堂教学多侧重于让学生展示思维,研究性学习法比较适用于思品课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道德学习能力及德育价值观。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法 思品课教学 契合

一个千年飞天梦想终于在当代中国人身上得以实现,历史正是由梦想逐渐化为现实。我们的学生也有绮丽的梦想,作为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具有独特个性和独立意义的人实在需要我们成就他们的梦想。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释放时空,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社会,开发无限潜能,这就是在新政背景下对学生人格的最好尊重;变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就是为师角色的变化;变道德教育为道德学习,化道德认知为道德情感、行为生成,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就是德育教育的新走向。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些目标和要求,本文将努力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精神的融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而真正体现德育成效的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作为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应认真研究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个性品质形成的阶段,如何让他们的德性在思想品德课中得以自觉生成,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洗礼过去的观念,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好好“包装”自己,努力寻求适应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捷径和方法。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正朝着开放性、创造性、建构性、融合性方向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手段日益新颖的趋势已彰显甚明。首先,新的时代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形成发生新的变化,教育者应探求新的教学策略;其次,过去的教育教学手段的机械性提醒我们要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树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总结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性德育观已初步形成,学生的德性成长在于自己的体验、践行、思考和积淀;注重生活德育化、德育生活化的网络倾向,强调学生的道德思维的自主开发、情感价值的自主体现,最终达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自主生成。总的来说,要学生形成德育价值观就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教育教学中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这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本学科独有的个性特点。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重点把“尊重、关爱、责任”作为初中阶段的基本价值观形成的目标,我们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寻求切入点,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还要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和建构,突破超越既有情景,建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基于这两方面的分析,我认为最能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策略高度的应该是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学习结论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即探究式学习)。它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但不是为了获得现成的结论,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通过对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心灵得到真实的流露,并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对信息的分析、合成、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与交际能力。因此,它是一种积极的探究式学习。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突破了以往“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活泼、新颖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课标所说:“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其中“生活主题”也就是指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将新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生成,从而体现本学科生成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新教材还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动手实践的运用,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推动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材特别为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余地,让学生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不但是本门学科的一大优点,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体现。根据上述分析,运用研究性学习法能够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表现得非常充分,其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研究性学习法能够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品质建构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探究性,它强调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新的体验,它能帮助学生增强获得知识的欲望,掌握获得新知的技能。在学习方式上,不再是被动的记忆、理解、运用,而是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大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话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通过展示一个案例,介绍相关背景,创设一个人如同“金矿”一样有待开发的这一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再从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出发,通过与社会、与科学、与实例结合起来,总结得出结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再如“身边的诱惑”这一话题,通过让学生对身边事、身边人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分辨,达到对“诱惑”这一问题的自主发现、自主迁移。这样,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对教学内容的正确评价。思品课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特别强调知识品质的建构性、生成性,学生品德的形成不是单靠几句说教、几行文字的训导就能行之有效。美国思想家杜威曾强调:道德形成是借助于创造性的智慧,对道德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不是靠强制的灌输。因此,要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理念,建构新的伦理规则,就必须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你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晴。”所以,允许学生对既有问题或现象进行怀疑和否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经验与品质成果,通过内化转变为自己的品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法能够完善思想品德课的过程开放性,养成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观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强调获取知识过程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建立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且以学生探究为主,使课堂组织形式向开放性发展。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纯粹是一种思想大解放,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的特定性、完整性和追求结论的唯一性、标准化,它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习内容可以来源于学本,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而研究性学习恰恰注重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它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不仅凸显学习内容的开放,而且注重学习时空的开放和学习结果的开放,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熟悉的方式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可以迎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展示出他们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学习的形式可以是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尤其注重学生的人际互动性,学习可以自由发言,课堂可以搬走讲台,将探讨内容与活动过程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学习、感悟、收益。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索人生真理,共同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在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实现师生的双赢和共同成长。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祝福青春”话题中设立了“老师的寄语”、“爸妈的寄语”;“自我新形象”话题中“老师对我的期待”、“邻居、社会、朋友对我的期待”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样,就能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学习能力。

三、运用研究性学习法能够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体验性,形成学生德育价值观。

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美的画卷,寓含了丰富的情感价值和美育成分,拉近了课本与实际的距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历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守信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尊重、关爱、责任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可以使学生能够投入到积极的实践中,用已有的道德思维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这一单元,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通过对“情绪”和“情感”展开一系列的探究,要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和学会品味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让学生多体验、重应用,因为光凭理性认识而无感性认识,学生不会正确地调控情绪,不懂得真正的高雅生活是什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情绪”讨论、“情趣”研究,而且要选择特定的情境,用有意义的能表现“情绪”主题的案例来呈现问题,在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中,让学生分析、判断、交流和体会,在解决问题中做到活化知识,构建对“情绪”、“情趣”的真正理解。同时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趣,品味真正的生活,形成真实的情感。所以这种探究性情感体验能够化知为行,做到知行合一。其实,新一轮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贯穿了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在情感中寓含着美,使道德学习和审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中美的成份,因为处处留心皆是“美”,并在体验活动中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关爱他人,做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武汉市二十五中曾给初一学生出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给家长洗一次脚,并写出洗脚的经过和感受,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请家长旁听。有一位同学说,第一次给爸爸洗脚,爸爸激动得流下眼泪,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情感教育。通过这次情感体验,许多学生认识到要关爱他人,以及如何用心去爱周围的人。这种体验活动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思品课教学属于情感领域范畴,学生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主要以情感体验来进行,而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所以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构建情感德育目标,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又一价值取向。再从形式上讲,思想品德课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美好的政治情感。而具体到不同年级阶段则是学会关爱与尊重,懂得交往和义务,明确责任与使命。归其一点就是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价值观,要使一基本价值观得以形成,就必须正确运用研究性学习法,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生活德育化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出新如雨后春笋,而真正与思品课教学达到契合的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既有主观内在因素,又有客观外在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又不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而是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流中形成的。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摒弃那种单靠理性知识的传承,忽视直接经验的体验的做法,要从尊重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观,关注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教学质量观,激励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及个性品质差异的教学过程观出发,善于运用能够体现活动、交流、探究、参与、实践行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预设的价值目标,才能符合课改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优质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一个成功的教学如果体现出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原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青春活力,放出无限的光彩。

上一篇:“近体原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提高乡村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