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体校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

时间:2022-10-08 09:11:31

如何培养体校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

摘 要:体校学生的特殊性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对上好体校田径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教师的自身能力和水平一定要过硬,为学生做出表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体校学生;田径课;兴趣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课是众多体育学科里的一部分,也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基础。田径课较其他体育课程比较枯燥,如何上好体校的田径课,是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下面笔者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工作实践对体校田径课教学做出总结。

1体校课程教学的特殊性

体校学生以运动训练和竞赛为主。大多数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掌握非常熟练,加之每天训练,容易造成对田径课的厌烦情绪。体校学生的特殊性还在于学生亦读亦训,既上文化课又要搞专项训练。既然是运动训练,各个项目的运动员都有。给运动员上田径课首先要分析好学生的专业性,了解每一个学生专业的优缺点,这样教学时有针对地讲解、示范。

1.1田径课教学。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一系列身体素质,但是在实施教学中田径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深入又要浅出,对田径专项运动员要深入讲解理论,对于其他专项的学生要讲解到学生能听懂。因此体校田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尺度,对所授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圆满地完成教学计划和工作。

1.2体校学生的特点。体校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有着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特殊的双重身份,他们首先是学生然后是运动员,活泼好动,思想活跃,体力充沛,爱好新生事物,肩负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由于不同项目的需求,如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他们外在的生理表现比较强壮和结实;在心理上由于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所以心理素质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这类学生比较自傲,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专项优势与田径运动成绩落差较大,严重挫伤了学习田径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体校的学生比较直爽和重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2体校学生上课的动机

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上田径课的正确态度,指导学生获得学习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动机是指支配学生学习达,且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因素。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参与田径课的兴趣多数表现为不积极、不主动和冷漠,和球类运动相比学习兴趣不高,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端正上田径课的态度,明确田径课对其他专项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1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奇,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所具有的活动性、刺激性、变化性、竞争性和技巧性等特点,恰好可以满足他们这种需求。学生好奇、好动需要的体育活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动机时,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满足学生好奇、好动心理。

2.2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个体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任务时,尽力去做,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体育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相联系,加上体校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通过鼓励、表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更利于田径课教学的开展。

2.3运用游戏进行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田径教学模式游戏化,田径课教学呈现灵活性、健身性、娱乐性、知识性、技能型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田径课上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来满足学生兴趣,让田径课变得生动,从而激发和改变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和参与的积极性。在运用游戏时,做到公平和公开化,让学生自己编排游戏,教师参与游戏,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层面展开交流,通过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鼓励、合作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属于教学中的一种软控制,目的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体育生虽说多是外向性格,不拘小节,但他们同样渴望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期望与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训练、生活、学习,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学生就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

综上所述,体校学生田径课教学要依据体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调动体校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上好体校田径课。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如何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下一篇:浅议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企业办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