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亨利八世》反射出的英国王位继承的复杂

时间:2022-10-08 05:33:31

电影《亨利八世》反射出的英国王位继承的复杂

[摘 要] 关于亨利八世,有很多部电影作过传记,而2003年发行的影片《亨利八世》以史实的手法讲述一代君王雄心、魄力、爱恨和无奈。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欣赏这部电影,试图厘清影片中的宗教斗争和王位继承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推理,最终论证了在英国历史上,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的斗争对亨利八世的继承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亨利八世》;王位继承;罗马天主教;新教;宗教斗争

英国的历史,由于每一届君王的传奇故事而色彩斑斓。亨利八世更是因为他的6次婚姻而被人们津津乐道。关于亨利八世这个人物,有很多的电影作过传记,而2003年发行的影片《亨利八世》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一代君王的雄心、魄力、爱恨和无奈。从这部片中,不仅讲述了亨利八世这一传奇人物的事迹,并且强调了他与天主教会的斗争以及他死后儿女的王位之争。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试图更加深入地挖掘影片中亨利八世王位继承的决定性因素,向大家进一步揭示,英国两大宗教的斗争在亨利八世的王位继承上产生的影响。在英国,王位的继承为世袭制,即由儿子继承王位。这样的世袭制度仅仅在1649~1660年由于内战中断过。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并不总能按照章法进行。纵观英国历史,有关王位继承,我们可以看到王兄为王,甚至有他国王君被应邀为王的情形。世袭制度为何出现断点?谁才是控制继承程序的真正决策者?该文章试图通过事实分析,揭示英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断点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亨利八世和他的皇后们的

蔷薇战争的内乱结束后,亨利都铎成为亨利七世,开始了都铎王朝时期。长子亚瑟成为王子,但却在1502年突然离世,于是次子亨利成了继承人,并于1509年成为亨利八世(1491年至1547年)。提及亨利八世,一定会涉及他一生中的6次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嫂子,即其故去兄长亚瑟的夫人。她比亨利大八岁,信奉天主教。他们有一个女儿(玛丽一世),但需要拥有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王位的愿望愈加强烈。因为英国的上一位女性统治者,是12世纪的马缇亚达皇后,她在位期间是英国史上一个灾难,因此使人无法相信下一位女性统治者会表现得更好。

亨利的这种焦虑随着他对女侍官安妮•博林的爱情而升级,安妮是一名虔诚的新教信奉者。不顾教皇的反对,亨利八世为安妮与罗马教廷决裂。1533年1月,亨利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得一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亨利为了迎娶新王后,激进地改革宗教程序,但很快,两人的关系就开始冷却。主因是她生下伊丽莎白公主后,再两次的怀孕失败:一次流产,一次死产,这打击了亨利寻求男性继承人的希望。1536年5月19日,由于安妮没有完成生产一名男性继承人的承诺,亨利由爱成恨,将安妮推上了断头台。

安妮被斩首的第二天,亨利与她的侍女珍•西摩订婚,10天后正式结婚,并以新通过的第二部王位继承法,宣布新王后的子女将是顺位继承人;之前的子女玛丽和伊丽莎白乃私生子,剥夺其继承权;国王且拥有以遗嘱重新指定继承人的权力。1537年,珍生下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却在同年10月24日因产褥热逝世于格林尼治。亨利哀悼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珍生下了他渴望已久的惟一男性继承人,被他视为惟一“真正的”妻子。而这位“真正的”妻子信仰新教,并且影响到自己的儿子。

之后亨利有过三次婚姻――一次基于外交,一次因为爱情,最后一次却是为了安静。他与第四任妻子的外交婚姻因为外交局势的变化而很快告终。离婚当天,亨利迎娶了他的第五任妻子――安妮•博林的表妹凯瑟琳•霍华德,但两年后年仅22岁的凯瑟琳因为通奸的罪名被处死。在5次婚姻之后,亨利八世身患疾病,1543年,亨利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结婚。这次的妻子是富有的寡妇凯瑟琳•帕尔,她陪伴着这位君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为他留下了三名子女:凯瑟琳、伊丽莎白和惟一的儿子爱德华。这三个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凯瑟琳是天主教徒,伊丽莎白和爱德华则信奉新教,这也为亨利八世的继承人之争埋下了导火索。

二、英国的宗教发展及斗争

在《亨利八世》的影片中,我们可以追寻英国历史上发展的尤为重要的两大宗教:天主教(Catholicism)和新教(Protestantism)。这两大宗教的发展和斗争几乎伴随着英国历史的每一步发展,影响到英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亨利八世的每一次婚姻都与宗教有很大联系,他也因为要休妻另娶,与天主教决裂,也因此极大地推进了新教的发展。

(一)天主教在英国

英格兰地区被罗马统治了将近400年。公元432年,年轻的苏格兰人圣帕克里特受罗马教廷指派,去往爱尔兰传教。到圣帕克里特去世的时候,爱尔兰已经全面成为罗马天主教信仰区域。而后,以爱尔兰为基地,天主教开始在英伦三岛逐步传播,在6世纪中叶,苏格兰人开始全面信奉天主教;英格兰的日耳曼人由于当时长期处于著名的7国混战时代,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到了7世纪后期,英格兰人亦开始普遍性地接受洗礼,信奉天主教,从此罗马天主教一直是英国的主流宗教。直到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产生清教。

(二)清教在英国

英国的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

(三)两大宗教的对立

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清教有许多与天主教对立的特征。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信徒可以借助圣灵的指引直接与上帝相遇,接受启示的光照,从而否定了天主教坚持的教会释经权,否定天主教集一切权力于教皇的教阶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

在礼仪圣事方面,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摈弃了弥撒仪式,重视讲道诵经,信徒共同唱赞美诗。将天主教的7项圣事精简为2项,即圣餐和洗礼。教堂的陈设布置及宗教服饰方面虽无一致规定,但也比天主教相对简朴。

由于这一系列的对立特征,两大教派的斗争之后便贯穿进英国的历史,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渗透进皇室,成为决定王位继承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亨利八世继承者以及光荣革命事件的王位继承过程,就清楚表现出两大宗教势力的较量对英国王位继承的干扰及影响。

三、宗教斗争对亨利八世继承者的影响

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自诺曼王朝到现在的温莎王朝,英国已经经历了8代王朝,而君王的继承权却在不断的争夺和各方的势力较量中曲折地进行着。而这一点在《亨利八世》影片后半部分,有关继承者的问题上凸显了出来。我们若结合历史,不难发现王位由谁继承,在那一时期,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说明天主教和清教的势力斗争在王位继承上的影响。

亨利的2个女儿(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和一个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亨利八世去世后,都先后坐上王位。于是我们在英国历代君王表看到了这样的排序:亨利八世(1509―1547)――爱德华六世(1547―1553)――玛丽一世(1553―1558)――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那么,历史在如何进行?君王们如何被推上王位?他们身后的势力群体又经过了怎样的明争暗斗?

上一篇:《功夫熊猫》:天真烂漫的中国式武侠 下一篇:论《阿凡达》数字化场景设计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