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起因及具体防范措施探讨

时间:2022-10-08 04:16:15

精神科护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起因及具体防范措施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起因及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安全巡视,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等有针对性的整体安全护理,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病区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等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医疗事故

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重点内容,护理安全是指护士对医嘱进行准确无误的执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以使患者身心在治疗过程中均获得安全保障[1]。医疗护理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强护理安全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2]。精神科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护理安全便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选择我院精神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安全巡视,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等有针对性的整体安全护理,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37.5±9.7)岁,病程1-29年,平均(11.6±7.7)年。根据CCMD-3诊断标准进行评定,患者均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入院时间1-12w,平均(4±4)w。护理人员护龄均>3年,共20名,其中无抽搐室7名;病区13名,包括护士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

1.2.1.1患者精神症状因素

1精神患者情绪多呈不稳定状态,在妄想、幻觉等症状的支配下,易发生自杀、自伤等特殊的危险形成,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精神患者自控能力差,无自知力,常有冲动性的攻击行为突然发生。3患者不承认自己为疾病状态,易反抗和激惹,拒绝治疗,在精神科各项治疗中均存在较大意外发生率。

1.2.1.2护理方面

1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操作技术未娴熟掌握,未按护理规范严格执行,未按常规进行各项工作。2各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在护理工作中凭感觉做事,未按规章制度执行,工作精神不集中,责任心不强,形成不安全因素。3未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记录过于程式化和简单化,流于形式,未听从患者内心想法。同时医生记录缺乏一致性,精神科突发事件较多,工作相对烦琐,意外事件易发生,如患者因情绪失控伤人,工作人员只顾及当时抢救,未及时在事后准确记录,使护理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在护理纠纷发生时,无真实可靠的证据做参考,发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4精神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加之常有不可预期的意外发生,护理人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工作中出现疏忽,成为安全隐患。

1.2.2防范措施

1.2.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掌握

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并协助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对伤人、严重自伤、逃跑的特殊重点患者应重点看护。其活动范围宜不应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为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工作,善良对患者的躯体疾患和精神症状做鉴别,避免将患者的精神症状错误认为躯体症状处理,反之也不能将躯体症状错误认为精神症状而忽视。患者在有严重自杀、自伤倾向时,需尽量不让其到相对隐蔽的场所活动或单独活动,平时主动与之沟通,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若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出理。向护士长汇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对有严重外包或自杀企图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加强护理,提高警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规律不易让患者觉察,防止其有机会逃跑或自杀。若有逃跑患者在追回后,不要过多责备,需对其进行良好的精神安慰,同时加强严密观察,防止再次意外发生。

1.2.2.2加强巡视

精神病患者行为比较怪异,临床症状相对复杂,由于缺乏自知力和受精神症状支配,可出现自伤、毁物、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特别是在凌晨、夜间、午睡等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时发生。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上述特点进行掌握,加强巡视,特别是注意过道和厕所的检查,晚夜班为意外高发时段,就加强巡视力度。对于有保护约束和输液的患者需有专人看护。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减轻护士人员压力。

1.2.2.3加强安全管理

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精神患者会利用如床单、保护带、玻璃、针头、打火机等物品作为自杀、伤人、自伤的工具,故需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在患者及家属入院时,做好有无危险品的检查,以及所带食物是否有变质情况发生,同时开展安全宣教,护理人员每日对患者身边有无危险品进行检查[3]。护士长和保管护士每周对病区的玻离、门、锁、窗有无损害进行观察,及时维修出现的问题,在患者服药时对其口腔认真检查,防止积存药品集中吞服或藏药影响治疗的情况发生。

1.2.2.4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医疗措施的落实过程中,护理工作的好坏对落实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护理人员需进一步的学习,以使操作技术和知识理论水平提高。护理部需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对护理人员定其行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在医院有条件时可选优秀的护理人员进一步到上级医院学习,使其知识面不断拓展,综合知识水平提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2.2.5规范化书写护理记录

在医疗文件中,护理记录是重要的内容,能及时的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效果进行反映。护理记录必须依据真实、及时、客观、准确的原则,并和医生病程记录保持一致性。部分护士在记录对病情未认真观察,不与患者沟通,对患者的诉说未耐心听取,凭主观印象进行记录,使主观资料较多,客观资料相对较少,对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形成安全隐患。护士长需加强检查力度,对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保证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1.2.2.6落实规章制度

精神科规章制度较多,如安全检查制度,患者带开放制度,带患者外出制度,交接班制度等,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不因人而异,护士长需做到模范带头作用,高年资护士也需做出榜样,对新护士严格要求,认真带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

1.3评定方法

1.3.1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依据我市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及护理质控中心的护理考核标准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区管理质量和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考核评定,为百分制;并依据上述标准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为百度制。

1.3.2观察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病区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等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意外事件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

观察组意外事件和护理差错发生1起,对照组发生5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暴力行为和暴力倾向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暴力倾向3次,对照组发生1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患者满意率

观察组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满意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在疾病性质上存在一定特殊性,与医院其它科室比较,对精神科患者的处理和护理操作各个环节中更物产生医疗纠纷和不安全事件,因精神病患者行为和情绪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临床上较简单的活动却会造成较大风险的发生[4]。故找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和不安全因素,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是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就医依从性及生命质量的关键[5]。

根据精神科护理中存的不安全因素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是主要的降低精神科护理不安全事件方法,护理人员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为因素是很多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护理人员防风险意识的培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加强沟通,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病区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等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英华.护理差错分析与防范对策[J].家庭护士,2007,5(9B):65.

[2]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6,3(4):73-74.

[3]王秀云,许丛芳,许丽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3):441-442.

[4]周晓芬.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的调查及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9,12(2):67-68.

[5]刘鑫.护患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的法律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7):19-20.

上一篇:老年人的护理及保健 下一篇:护理人员的洗手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