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康复工程技术论文

时间:2022-10-08 03:26:22

高职康复工程技术论文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研内容

邀请企业专家、管理者及本院统计学教师,共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经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法拟定条目后,再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修订。内容包括康复工程技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专业教育现状与趋势,专业岗位情况、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以及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问题。

1.2 调研对象

本研究选取国内开展康复辅具服务5年以上的医院、公司,行业协会及同类院校的专家学者、负责人,从事假肢矫形器工作的一线技师,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及同类院校本专业的带头人等为调研对象。

1.3 调研方法

1.3.1 问卷调查

2014 年 1~2 月,请江苏省内 7 家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技师及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对问卷作答。同时,请参加全国假肢矫形器第二期理论培训班的学员对问卷作答。1.3.2 访谈调查访谈行业职能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高级技师、专业带头人及相关骨干教师,采集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能力需求状况及专业发展趋势等。

1.3.3 电话访谈、文献检索及网络信息查阅

对一些在问卷调研和座谈中未能调研到的信息我们采用了电话访谈、文献检索及网络信息查阅等形式作为补充。

2 结果

2.1 被调研单位及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0份,剔除问卷填写不完整、调研单位不清晰、未按问卷要求填写的无效问卷37 份,回收有效问卷 83 份,回收率为 69%。与相关专家学者座谈9人次;团体访谈4次;调研同类院校4家,康复辅具服务企事业单位63家。见表1~表3。

2.2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2.1 我国康复工程行业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有1.85亿老年人,8500多万残疾人,每年另增上亿人次的伤病者。在8500多万的残疾人中,39%的残疾人有配置康复辅具的需求,但实际配置率只有7.31%,城镇为12%,农村仅为2%[2]。目前我国各类假肢矫形器装配机构有800余家,多分布在省(市)一级地区,平均1个机构要为1万多名残疾对象服务;从业人员约有1万多人,其中假肢、矫形器制作师仅有1089名,平均每2.6万名肢体残疾人仅拥有1 名制作师。

2.2.2 人才需求状况与职业岗位要求

通过对26个省市63家假肢矫形康复机构调研,结果表明,78%的单位3年内需要高职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由于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为一线技师,后通过补充调研,这个数据约达90%。需求岗位83%集中于复合型人才岗,即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假肢矫形器适配能力,又初步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治疗技能;40%集中于矫形器师岗,16%集中于假肢师岗,技术支持及其他诸如营销人员的需求数量仅占2%。见表4。目前,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资格证书主要有假肢师、矫形器师职业证书,学生在毕业时通过考试可以获取四级假肢师和/或矫形器师证书,毕业后通过培训,还可以考取假肢制作师和/或矫形器制作师执业证书。此次调研发现,有48家单位认为,在招聘康复工程专业毕业生时,四级假肢师和/或矫形器师证书为必需,占76%。用人单位在招聘本专业毕业生时,均高度重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3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康复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的目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提出“加强老年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的目标。2012年3月20日卫生部在关于印发《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 年版)》 的通知(卫医政发 〔2012〕 17 号)中提出,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置能够制作临床常用假肢、矫形器和康复辅助器具的康复工程室,配备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在康复医师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这些政策法规均为康复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2.3 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2.3.1 我国康复工程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

我国康复工程技术起步较晚,整体上落后于国外20 多年。专业教育始于1987年~1993年,民政部武汉假肢技校隔年招收三届学生,学制2年;2003年~2004 年、2008 年~2009 年及 2012 年首都医科大学开始“假肢矫形工程”本科教育;2007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成立,开始“假肢技术”和“矫形器技术”2个专业方向的高职教育;2008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设立“假肢矫形器专业方向”;上海理工大学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康复工程专业方向、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的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将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开始进行康复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教育,截至目前,每年本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约有100余人。

2.3.2 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情况

通过对各院校毕业生近3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但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率不高。就业岗位大多为假肢师、矫形器师、技术支持等,多数就业于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省市级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大型假肢矫形器生产装配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3 讨论

3.1 行业快速发展,专业前景广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假肢与矫形器学会(WHO/ISPO)2008 年的《发展中国家假肢与矫形器专业人员培训指南》中对发展中国家假肢和矫形器专业人员需求的预测,我国至少需要假肢师和矫形器师(Ⅰ、Ⅱ级专业人员)8190 人,而目前我国相关人员仅有1000余人,约占从业人员的10%[4]。本次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康复工程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出现非常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30~50岁之间的从业人员仅占本次调研人数的22%。而现在从事本专业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都流露出转行或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绪,这可能与本行业的待遇不高、就业单位大多为私人企业、稳定性不高、归属感较低有关。多数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行业,这可能与本科生具有较高的期望值、本行业受重视程度小、工作强度高等因素有关。同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估计仅有1000余人,绝大多数假肢、矫形器制作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难以为残障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随着党和政府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人才需求量将愈来愈高,如果不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那康复工程行业的发展必将遭受巨大的阻力,人才的缺乏必将成为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坚持标准与规范,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用人单位急需复合型人才,这与当前在岗的许多假肢师、矫形器师一方面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另一方面长期从事单一岗位,分工较细,导致康复辅具服务质量难以提高,无法应对辅具适配的临床要求有关。矫形器师的需求量也较大,这与目前老年人口、伤病人数量的增长,经济发展、康复意识的提高导致矫形器需求量的增长有关。假肢师岗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这与肢残患者的数量远小于老年人口及伤病人的数量,致使假肢需求基数较小有关。鉴此,我们必须参照国际假肢矫形器学会的培训指南中对Ⅱ级专业人员培训要求,按照我国假肢师、矫形器师国家职业标准和执业资格制度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康复工程技术专业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本次调研对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目前严重阻碍康复工程技术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系统性设计知识体系、全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多维化设计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力争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

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本次调研显示,81%的受访者最看中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71%的受访者更加重视人文素养,40%的受访者认为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对高质量完成工作是必备的,高达83%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态度极为重要,这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专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成才与成人必须兼顾。同时还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假肢矫形器技术与临床结合的能力[6]。让学生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并适配个性化的假肢矫形器,以改变目前医工结合不足、创新能力及假肢矫形器康复训练能力严重缺乏的困境[7]。为此,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充分调动行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不同岗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3.4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可概括为临床服务和制造加工(即医、工)两部分。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最缺乏的能力是临床知识,工作实践中无法做到与临床的有效结合;79%的技师认为自己完全不懂康复医学,假肢矫形器等康复辅具交付患者使用后,根本不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这严重制约了辅具疗效的提升,服务范围的推广。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内容;以行动为导向,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因岗设课、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随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加强,大量的伤残患者和老年人为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配置康复辅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与较为薄弱的康复辅具工作基础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进程中,康复工程行业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以解决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因素,业已成为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本次调研由于时间短,工作量大,调研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当前国内康复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作者:李古强 张绍岚

上一篇:单片机中的电子工程技术论文 下一篇:通信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