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08 01:52:03

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拥向城市。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变化,促进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却日渐突出。据调查: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缺乏亲情,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不良嗜好,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较差、自卑感较强,致使留守儿童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参与意识、群体意识较差等问题。

2.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3.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让他们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三、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活动,做到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落实减负观念,营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主体间性对话,我要我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