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学生对数学更有兴趣

时间:2022-05-29 08:04:47

怎样使学生对数学更有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研究它。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激发并巩固,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采用“蹲下来看孩子”的方法,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孩子。我发现孩子的想像力、思维与知识面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不能小看孩子,要相信他们。孩子虽小也是个“人”!在课堂上我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倾听学生说什么,领会他们此时心中的真实想法,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对学生出现的念头,不说:你做错了!而说:“现在已经很接近了,再想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好吗?”以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多采用鼓励欣赏的语言,如“老师想的和你一样!” “这个问题老师没想到,你能说说吗?”等等。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学生更自信、大胆地探索、讨论、实践、交流,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也由于学生爱老师,“爱屋及乌”,由此更爱学数学了。

二、数学活动多样化,活动情境生动有趣

把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知。当代教学论流派,几乎都强调要从教学儿童经验出发这一思想。复杂的学习领域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主动的。如认识“前后”,学生对前后的位置已有体验,数学活动伊始,让学生在身体前后拍拍手说说座位前后是谁,再排除后说一说,然后出示动物赛跑、赛车的场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来思考问题,说一说动物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我以教材为设计平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认识钟表,把时间与生活联系起来,早上7:00起床,7:40上学,8:10上课等,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易懂又有趣。又如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我用“熊猫请客”的故事情节把练习串在一起,首先熊猫摆出7盘水果,进行看图写数与每次多(少)几的练习;熊猫的朋友送来7篮(篮上标有1~7的数字,篮内是计算卡片),进行猜算式并整理练习。形象生动的情节与漂亮的画面,使学生觉得练习并不枯燥,而是很有趣的。

三、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想像与思维空间

根据教材中的“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问题也具有开放性,为学习拓展了探索的空间。如“小猫爬台阶”的故事,让孩子猜一猜小猫爬了几级台阶,剩下几级台阶,来填9-( )=( )。又如说一说积木搭的车能否通过天桥,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即可。学习计算时,教师摒弃机械的算法,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计算“18-6”,学生应有多种不同的算法:“8减6等于2,18减6等于12”“因为18减8等于10,18减6就等于12”“16减6等于10,所以18减6等于12”。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种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开展学生交流、组组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交流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与提出问题的机会,又可相互切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小组的组长,进行组织交流,整理记录,并担起辅导有困难学生的任务。程度低的孩子可以先倾听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日益复杂的学习和认识任务,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品格基础。

兴趣的培养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创设志、光、像、色的趣味情境上,还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数学本身的丰富内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内在的、持久的兴趣。

上一篇:高中数学待优生转化策略分析 下一篇:Flash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