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的电影检查委员会的由来

时间:2022-10-08 11:53:06

上海租界的电影检查委员会的由来

1896年8月11日,也即电影发明后的第二年,上海闸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的私家花园——徐园“又一村”内放映了“西洋影戏”,中华大地上首次出现电影,揭开了上海也是中国电影放映的历史。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租借一处溜冰场,用铁皮搭建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电影院——虹动影戏园。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出现。随后,上海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短短20年间,新建和开设的电影院达40余座,而且涌现了像大光明、大上海、国泰等一大批在当时可谓建筑雄伟、装饰华丽、设施齐全的影院。

电影在上海滩风光无限,可也良莠不齐,出现了不少超越时代观念、有碍观瞻的影片。为此,1911年,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了《取缔影戏场条例》,共7条,规定开设影院须申报领取执照,不能随便开始,还要求男女观众必须分座、不得有之影片放映。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管理条例。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27年9月8日建立了电影检查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放映影片的内容进行检查。首次成立的电影检查委员会成员包括:西侨学务委员会委员A·D·鲍曼、前会审公廨谳员关炯之、工部局警务处助理处长扬。影片审查委员会建立之后,工部局董事会决议在电影院执照条例第7款中补充规定:“凡未经影片审查委员会证明可公开放映的影片,如无工部局事前明确批准,不得放映。”这一新执照条件,从1927年10月1日起实行。1930年4月1日起,电影审查工作专门由警务处特务股办理,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特务股对当年度上映电影进行检查,被检查后的电影一部分可以直接放映,一部分必须在被剪辑后才允许进入市场,另外一部分则不能放映。由警务处特务股裁定不能放映的电影允许制片商或放映商向电影检查委员会提出上诉,由电影检查委员会审核后决定是否可以直接上映或被剪辑后上映或不能上映。

在公共租界设立电影检查委员会的同年11月,法租界由法国驻沪总领事那齐颁布《电影胶片审查章程》,规定在法租界成立一个电影检查委员会,凡在法租界内放映的电影,其业主必须首先向公董局警务处总巡提出申请,总巡安排在8天之内将该影片送交电影检查委员会审查,决定是否批准放映或有条件的批准;委员会的职能是审查送交的影片是否有危害公共秩序或社会道德的内容。同时任命了法国领事博德兹、临时委员会委员E·汤戈和魏廷荣、国际储蓄会行政官员斯皮尔曼、公董局警务处副总巡布律亚尔5人担任电影检查委员会委员。

租界内电影检查委员会的设立和有关规则的制定,使电影放映检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933年5月,法租界公董局警务处电影审查股对《桃花庵》、《大三节烈》、《珍珠衫》、《杜十娘》、《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追船花为媒》等一批由中国传统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电影进行检查,以审查其中是否含有违犯道德准则的内容。在实际审查过程中,租界当局也利用这些电影检查机构和规则严格限制各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电影上映,尤其是对于苏联电影严加防范。1939年,公董局警务处电影检查股对在大剧院上映的《红军的运动》、《列宁、斯大林及苏维埃群众艺术》等一批苏联电影进行检查,并禁止其上映。

上一篇:山水自然与开发有道 下一篇:努力创建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