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历史及变迁

时间:2022-10-08 08:48:36

日本文字历史及变迁

【摘要】本文着重再现日本文字历史发展,阐述中文在日本文字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字;当用汉字;假名

最初的日本作为岛国和周边国家没有任何交集,遗世独立在太平洋西海岸,古代他们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字的发生发展和中国的汉字休戚相关。当时的他们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偷偷上岸,潜入住户,于暗处窥视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居,骚扰当地居民,所以被当地人称做“倭寇”,不过他们也在暗处模仿当地人的口型,慢慢的学会了一些中国日常生活用品的发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称谓,互相打招呼等日常用语。但一直没有文字出现。从日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公元一世纪中国的汉字才开始传入日本,那时日本人才知道世上有汉字,是否真正理解就不清楚了,因为在奈良时代史部及其他部门,凡是跟文字有关的工作都由秦、汉时期流落到日本的中国人及其后裔担当,在汉字经百济传入日本之前,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日本人最先接触的语言文字。

随着隋、唐时期大量的汉字以及大量的典籍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学习直接使用汉字。从太安万吕写的《古事记》序文来看,水平很高,几乎与当时的中国汉文水平相差无几。一些流入日本的中国人及其后裔中,一些能文善写的人被作为特殊人才选入史部、文部等部门,来管理王室的文书、家谱、财产等,有的还被列入中下等贵族。当时汉文以经成为上层社会通用的书段,也就是直接运用了中国的汉字,不过当时还不能算是日本文字。随着日本人和中国人接触越来越多,日本官方曾经19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也曾经派遣很多人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文化,著名的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就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多年的努力,在晚年终于东渡日本成功,在那里传经布道,很受日本人民欢迎与爱戴,至今鉴真髙僧的名字在日本民间还在美美地流传。他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那些遣唐使们回国后,仿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对本国进行重大改革,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现在还保存完好的一些古建筑物如京都的金阁寺、银阁寺以及一些古老的庭院景观等,都是效仿隋唐时期西安古建筑。走在京都的古建筑群中,犹同回到我国隋唐时期的长安街头。日本僧人空海从唐朝回国后,编写了著名的《篆隶万象名义》,这是日本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步汉文字典,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大和”朝廷官方开始使用我国的汉文。

公元五世纪,日本人创造了用汉字来表音符号的书写日语的方法,历史上被称作万葉假名,这与以往不同,。从此结束了日本没有文字的历史。

到了九世纪中旬以后,有了两种文字,一是汉文,二是平假名。当时宫廷女人常年抄写《万叶集》,万葉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的字音,她们写着写着就无形中简略了汉字,自创了一种符号,长年累月也就成了平假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平假名为女人书写体之说。

当时的《竹取物语》、 《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枕草子》、《源氏物语》等均是无标点符号也没有汉字的“平假名”文字。这个时期,有男女文字势不两立之势。后来又取汉字的偏旁自首创造假名文字,跟汉字一起结合使用,这就是日本文字。延用至今。

平假名主要是用来书写、记事,而片假名主要是僧人用来记录佛经用语及外来语的。

日本语的当用汉字里除了直接借用了中国的汉字外,还根据汉文的音、形、义的特点,创建了自己的文字。例如 (畑、辻 、櫻),人们称之为“和”字。日本文字中有汉字、和字、平假名、片假名。目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了日本的文化市场,罗马字表音非常流行。从我们引进的日方设备来看,外部包装全是英文商标、罗马标音等。

虽然中日两国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且有许多字同、义同的词汇,但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表象、思维不同,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表象活动也不同。随着我国汉字的音、形、义的变化,日本民族也在吸收、消化汉字过程中对汉字的音、形、义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变化。

日语中的当用汉字读音分为两种:音读和训读,音读是模仿汉语的发音,而与中国的原义相对应的日本语的固有发音被称作训读。例如,“山”字,音读为 “さん”,而训读为“やま”。

音读又被分成两种,一种受我国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当地发音的影响,叫“吴音”。另一种是受隋唐时期长安一带发音影响的读音,被称作汉音。例如“男女”在日语里就有两种发音,吴音读作“なんにょ”,汉音读作“だんじょ”。“人间”吴音读作“にんげん”,汉音读作“じんかん”。当然也有吴音和汉音发音一致的,例如“水”都读作“すい”。再有就是唐音,是模拟宋、元、明、清时代的汉语发音,统称为唐音,但应用不广。

假名文字是由清音、浊音、半浊音组成,清音统称为“五十音图”。“五十音图中”多有重复,实际上只有47个字,目前使用的只有45个字。另外还有一个拨音“ん”,二十个浊音,五个半浊音。假名文字总数为七十三个。

日本政府一直实行简体,太平洋战争前,文部省发展国语调查会只允许约150个字实行简体,战后在声明制定当用汉字的同时发表131个汉字实施简体,政府的文书和教科书开始用简体,另外报纸、杂志也实用简体。

日本一直在限制使用汉字,《古事集》限制使用1600字,《万葉集》限制2600字,明治以后限制在3000字,但没能成功。1981年10月,由内阁告示“当用汉字选1945个字。

日本一直想完全脱离汉字的束缚,形成完全独立的民族特色语言文字,但从中日两国文字的历史发展渊源来看,脱离汉字独立存在是不可能的。

总之,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交往的历史长河中会有波折,或大或小,但它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国人民希望彼此之间的友谊,就像两国的文字的发展史一样休戚相关、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2007年3月19日《世界大百科事典》,作者:平凡社.

[2]1983年《日语学习》,作者:程万里.

上一篇:水族地区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初探 下一篇:意外的喝彩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