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护理专业实习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08 08:25:12

加强护理专业实习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对策探讨

摘要:护理专业学生参加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融合书包理论为技能的必经过程。由于学习环境的变迁,学生心理上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就做好护理专业实习生心理的存在问题和辅导途径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实习生;护理专业;心理辅导;对策研究 护理专业学生参加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融合书包理论为技能的必经过程,这是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很特殊的一个时期,学生第一次走出校门,必然面临实习时出现差错事故、语言不通、病人死亡、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病人及家属需要等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为此,做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学习生活环境变迁带来的焦虑心理。参加实习意味着学生独立走入社会第一步,实习医院对他们而言是个陌生的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她们虽然有医院的带教老师的指导,但如打针、值夜班、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等大量的工作要自己去完成,甚至要独当一面,这种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焦虑感,甚至有的学生会无所适从。

2. 实习工作带来的畏惧紧张和自信心不足心理。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是护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相对较少,但是理论与实际操作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护士对患者做的每项护理都包含着一种可能存在的伤害,操作得当,对患者的康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不但不能给病人减轻病痛,甚至会带来伤害。因此这个时候,作为护理专业的实习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很多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容易产生紧张、畏惧心理,也害怕护理技能操作失误而受到带教老师的批评,更害怕操作不熟练引起患者的不满。

3. 实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带来彷徨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但在医院实习过程中他们就要面对实习的同学、带教老师、值班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等多方面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地位都不相同,在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时候,很多实习学生内心都有彷徨感,甚至想逃离眼前的实习单位环境。

4. 就业方面带来的困惑感。目前社会就业大环境形势整体比较严峻,特别是就业存在的文凭歧视现象,对于只有大专甚至是中专文凭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同时,他们通过在医院实习,亲身体会到从业环境不是很好,护士地位不高,却干最脏、最累的活,还有是医患关系方面的压力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今后的就业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困惑。

5.语言等其他因素带来的无助感。语言障碍是外地实习护生常见的压力源。语言障碍会导致护患沟通、师生沟通的障碍,这让他们觉得很无助。同时一些实习护生由于本身的医学知识、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在医院亲眼目睹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疗、目睹病人的死亡和痛苦面容时,内心会觉得无助,甚至恐惧。

二、加强实习护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对策

1. 用疏导法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看待问题。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针对大部分的护生,我们要教育他们并使之明白实习期间碰到问题、难题是必然的,这也是正常的。如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实习期间害怕动手操作,极端的就干脆放弃动手操作,这是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

2. 加强实习前的指导,扎实开展好实习前的培训。一是要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顺利进入实习生角色。在实习前,我们要对重要的操作技能实行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考核,如对静脉穿刺、青霉素皮试液的配置等实习内容要加强训练,同时要及时点评,以加强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使学生顺利进入实习生角色。二是要通过举办实习专题讲座,坚定学生信心。在学生实习之前,我校每年都请有经验的老师讲解护生在实习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聘请中心人民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到学院来举办讲座,详细介绍医院及各临床科室环境、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各科护理特点等,讲解同学们到实习单位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还请了实习结束即将毕业的学生做现身说法,打消实习前的顾虑,坚定护生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

3. 结合实际召开座谈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如实习护生的心理问题较集中,我们可以分别召开带教老师及护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对症下药。学校层面要和医院加强沟通,要求带教老师与实习护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态度是友好、接纳,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尽量合理排班及安排工作。同时也要为护生创造畅所欲言的场所,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

4. 教育引导实习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加强院校沟通交流,鼓励实习护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医院的文体活动,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激发进取精神,缓解心理压力。要求医院加强做好实习生的人文关怀这项工作。

5. 加强实习前护生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增多,加上媒体对医护人员遭受人身攻击以及职业损伤案例的报道和渲染,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充满了恐惧感。这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如加强正面教育,养成学生健康心理习惯,立足实际开展好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耐挫能力,再者要密切师生关系,加强情感疏导。此外,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帮助外地实习护生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增进师生关系、护患关系等。

6.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立足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就业心理进行全面剖析及定位,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讲解就业应试内容、程序、技巧及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走向成功。也可以开设就业形势指导课,请知名人士做专题讲座等,缓解学生就业的焦虑心理。组织毕业的学生现身说法,激励学生”学必有所用”的就业信念。

参考文献:

[1]罗仕蓉.护理职业能力教育对护理实习生职业兴趣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14

[2]张淑东,马秀琴.临床实习生实习各阶段的心理分析和管理方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2).

[3]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上一篇:激励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下一篇:思相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