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独立作业讲评方法探寻

时间:2022-10-08 05:50:09

课堂独立作业讲评方法探寻

课堂独立作业的讲评是查漏补缺、完善认知、拓展提高的重要手段,是常规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尽管有教师做了一些教学尝试,但值得学习借鉴的研究课极少,专家学者、教师也很少关注。讲评课中,教师如果侧重学困生关注基本题,则优等生得不到发展;侧重优等生进行拓展提高,则学困生接受不了。两者很难兼顾。通常独立作业讲评课基本模式为:教师对错题逐题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订正。这样的流程,教师平均用力,优等生感觉没有新意,失去兴趣,学困生认为难度过高,接受困难。而独立作业的订正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逐一把关,最后以不了了之收场。如此讲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呢?笔者在中、高年级做了一些尝试。

一、讲评前:自查自纠 感悟方法

要想改变讲评课教师一言堂模式,应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查自纠,先行改错,要求改错时把错误原因写在错题一边,这样的自我检查记忆会更加深刻,比教师反复强调错误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计算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题目中涉及的单位多数不统一,解题时步骤多且计算复杂,而且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如“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10厘米,5分钟可流水多少升?”典型错例是:3.14×22×10×5=3.14×(4×10×5)=628(立方厘米)。回头找错因,很多学生都能轻易地找出:题中告知的直径当半径了,单位秒与分钟、立方厘米与升没有统一就直接进行计算了。错的同学很懊恼地嘟哝着:“明明读题时想到的,为什么列式的时候就忘了呢?”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了题意,为什么还是做错?这些小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很多学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以先圈出该引起注意的关键字词,如圈出“直径、每秒、分钟、厘米、升”;不列综合式,分步列式,需统一单位的先统一,该换算的先换算好,如5分钟=300秒,r ===1(厘米),画线段图、草图帮助理解题意;让π多留一会儿再计算可减少计算错误;判断、选择多举例和假设等等。

在自我诊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出了错误原因,也找到了避免错误的策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讲评中:横拓纵引 提升能力

(一)归类讲评 比较辨别

独立作业中知识覆盖全面,学生错误多种多样,要在讲评课中把错误一扫而光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为此,教师必须细致地对知识点、考查结果做好统计分析,哪些是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哪些是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哪些又是教师教学疏忽造成的问题。从错误的原因来确定讲评的顺序、重点及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一些普遍性的缺失和问题。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本册教材及整个小学阶段的重难点,独立作业各题型中都出现了该知识点,错误多又典型。如填空题:把一根2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 )。选择题:王师傅计划5小时做4个零件,3小时做这些零件的 ( )A. B. 2 C.D. 2。解决问题:工程队修一条千米长的路,第一周修了它的,第二周修了它的,还剩下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修?这些题都受了单位“1”和具体数量的干扰,学生把分数的意义与具体每份数的概念混淆了。求每份长是多少,是对整体的数量进行平均分,是具体量的平均分,得到的是具体量。求每份占多少,是把整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分得的量与整体进行比较,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是一个分率。通过观察、理解、比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归类总结,起到了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效果。横向的比较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又如同次作业中:批发部运来苹果吨,第一天卖出吨,第二天卖出吨,还剩下苹果多少吨?这一题为什么不把吨看作单位“1”,用1- - 呢?教师通过对形似质异的题进行比较辨析,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可以按知识点进行归类讲评,也可以按解题方法进行讲评,把题型不同但解题方法相同的习题集中讲评。比如同次六年级的综合作业,填空题:甲数是乙数的5倍,那么乙数和甲数的比是( )。判断题:一件衣服先降价20%出售,后又提价20%,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相比,没有变化( )。列式计算题:小明把3(x-6)错写成3x-6,结果比原来多多少? 这些题虽然题型不同,知识点也不同,但解题方法相同,都可以用设数法来解。如第一题,两数比较,却不知两数的大小,可以分别设甲数为5,乙数为1。第二题,一件衣服前后变动后比较,却不知衣服的价钱,可以设衣服为100元,把两次变化的价格求出来再作比较。第三题,用设数法求更是简单,常规的解法是:3x-6-3(x-6),在解答过程中,要应用到乘法分配律,还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很容易做错,用设数法解答,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变抽象为具体,降低了解答的难度。

(二)一题多联 多探求深

一般在独立作业前,教师都会对知识进行复习梳理,讲评决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适当拓展,使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多边形面积计算”独立作业:在格子纸中(每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分别画出面积是18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在检查作业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先确定各种图形有关边的长度,再分别画出了图形,如: S=2×9=18(平方厘米),S= 6×6÷2=18 (平方厘米),S= (4+8)×3÷2=18 (平方厘米),这样的解答,反映出学生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笔者以为,还可以就此题深挖平面图形之间的变化和联系,提升知识层次。教师在讲评时提出:想一想,怎样画才能又多又快又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先画出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接着提出:怎样在格子图中画出面积是18平方厘米的更多梯形?引导学生填出下面的表格。

上底(厘米) 1 2 3 4 5

下底(厘米) 11 10 9 8 7

高(厘米) 3 3 3 3 3

最后提出:如果上底是0或上底与下底一样长时,梯形变成了怎样的图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在寻求如何简捷画图的过程中,认识了图形之间的联系,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得到了统一,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并再次体会了数学的转化思想与事物之间的辩证联系。

讲评时,基础题点到为止,重点知识和能力题重点讲述,对错误较多的题对症下药,也可借题发挥,让中优生通过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拓等形式,达到对知识再认识,再提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讲评后:互帮互助 生生发展

勤于耕耘,只为收获。独立作业后,作业的订正是教师最头痛的一件事,特别是毕业复习,独立作业与课堂讲评环环相扣,教师想把问题一网打尽,毕其功于一役,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在讲评后再让学生订正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优等生无事可做,中等生一会儿就订正好了,学困生课堂中不能完全订正好,就是订正好的也还是错误多多。如何让每个人有事可做并有所提高呢?做一个智慧的“懒”教师,变一双手为十双手,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既让优生巩固知识,又让学困生掌握知识,达到共同进步。

(一)青蓝结对 设立奖项

笔者把学生分成三组,自认为有能力且乐于帮助别人的为第一组,需要并渴望得到同学帮助的为第二组,剩下的为第三组。在班里建立了“青蓝结对”工程,即第一组的同学作为小教师与第二组同学自愿结对;同时设立“飞鸟奖”:第二组的同学每次进步5分获得1颗五角星,进步10分获2颗五角星,依次类推,第一组的小教师也能同时获得。如此以来,学生的学习愿望变得非常强烈,效果很好。

(二)写清原因 展示过程

教师与小教师们共同商量出帮扶方法:错题必须写错误原因,而且要写具体,不能简单地写“太粗心了”;订正时所有题必须完整地写出思考过程,真正不懂的题才能写上“不会”,这些题让小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三)分组活动 个性发展

小教师不仅要关注答案,更要关注思考过程,因此学困生就会认真分析解答。订正后,有的小教师还能找出同类的习题让学困生强化巩固。在此过程中优等生教得不亦乐乎,很有成就感,学困生在“一对一”的帮扶下收获更多,真是一举两得。第三组成员的错误往往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居多,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错误以及解题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注意到自己解题的不规范及思维的不缜密。生生互动的效果比师生之间取得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有些优等生没有帮扶任务,就可在试卷中进行提出问题、扩缩编题、互逆编题等拓展练习,这样也可得分。在这种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讲评的方式通常虽以教师为主,但教师也可根据独立作业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变换为学生讲评、小组讲评等;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订正,留些时间强化训练,留些时间做拓展提高题,课后引导学生做好错题集的摘录等,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总之,作业讲评应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交流、整合信息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群体参与、发展个性,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作业讲评都得到收获与发展,使讲评真正收到实效。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312400)

上一篇:圣诞铃儿叮当响 下一篇:如果能看清天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