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散文写作刍议

时间:2022-10-08 05:36:01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散文写作刍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散文就是抒写主体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主要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类。叙事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写事来表情达意。抒情散文在写景状物中抒发内心感情。哲理散文介于两者之间,它往往通过记述生活当中的小事或对某种景状的描写,来抒发对人生、对生命的自我感悟,言辞表达富有哲理性。郁达夫曾评说散文是“表达个性”的文体,即要以“我手写我心”,有“我”在其中,“我”用真情实感打动人。一篇成功的散文能让人眼前一亮,极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后仍觉余味无穷,还可能见他人之微见,发他人之未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我,都有丰富的情感,怎样引导学生把内心的丰富“活水”外化为优美的文字,写出体现“自我”,闪着灵性光彩的文章呢?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开通他们的思想源泉,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17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蒙田认为,思想很难保留和捕捉,“我想把思想写下来,可是我写下的却是思想逃逸了。”他开创了随笔这种散文体裁,强调记录自我内心独白,写成了《随想录》。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美的经典散文或者小品文,比如巴金、刘墉、林清玄散文集等。也要让学生自由地看一些时事周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开阔眼界,充实心灵。还可以读《读者》《格言》之类的杂志,这些杂志的文章生活意味浓,又富有哲理,有教育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和阅读品位。阅读时可摘录优美的语句写在积累本上,持之以恒,就成为自己不小的一笔财富。还可以以随笔的形式,养成随时记录下自己心灵感悟的好习惯。有时可能是被某一句话触发了心弦,有时是对某个故事有所感悟。灵感是稍纵即逝的,记下了心灵的感悟也就记下了真实的自我,丰富了心灵,也可成为下次作文的契机。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

细节在散文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从生活中提炼筛选出来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叶圣陶说过:“留心生活,关心生活才会有充实的生活,才会有好文章。”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做个有心人,发现其中的真善美,挖掘出深意。如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金岳霖先生》,底蕴恬淡,富有神采,全文语言朴素,只是选择了多个细节来突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率真个性,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就活灵活现地立在我们面前了。所以成功的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在于写不写大事,而在于能选择生活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思想的细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

学校里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固然单调,但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感情是丰富的,老师的教诲,同学之间的友谊,寝室里的快乐,每一次活动课的高潮迭起,运动会的团结互助,校园之景春夏秋冬的变化等都是写作的好题材。在生活中要有一颗细腻的、善感的心灵,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感受生活,品味生活,细心体悟人情物事,才能提升文章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价值。

三、引导学生在表情达意时讲究意蕴深厚

散文的语言应是含蓄隽永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掩卷令人回味不已的。美术上讲究“留白天地宽”,写散文也一样,不能把什么都说尽,太直白了,一竿子捅到底,哪来意蕴深厚呢?正是适当的“留白”,调动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的意蕴美。李小虹在《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中说:“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这种“体现”包含了留白手法。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是抒写个人强烈情感体验的美文。强烈的思乡之情是“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故乡的种种,内心涌动着的亲切和温暖使读者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情感经历。”有丰富的“活水”不妨就让它源源不断地流淌,体现“水”之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在开沟引渠,引导学生用易感的心灵体会多彩的世界,用美妙的言辞讲述心灵的故事,工笔细描铸美文,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下一篇:提升语言艺术,追求优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