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与渗透

时间:2022-05-27 12:17:16

谈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与渗透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为一种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英语教学 礼仪 人文知识 学习词汇 非语言交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一、通过礼仪的比较;二、通过人文知识;三、通过学习词汇;四、通过非语言交际。

一、通过中西礼仪的比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人的行为受到有关文化的影响,但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旨在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只要求学生认识到人们的某些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对那些行为表示理解。初学英语的学生总是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障碍。英语学习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不无裨益的。

1.对称呼语的比较

在非正式场合,中西方人都习惯于称呼对方的名字。但是在中国,这种称呼表示关系较密切。事实上,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对外国人直呼其名就不够礼貌了。因此,在实际交际中,如果双方关系比较密切,许多英美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师生间也不例外。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实验本)第一册有这样一句话:“Good morning ,Miss Wu”(早上好,吴老师),在汉语里,把“老师”作为一种称呼,如张老师、高老师等。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习各种情景下不同称呼语,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

2.对打招呼的比较

东方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在见面打招呼时,也有许多不同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英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句:“Hi,it is a fine day today。”教师应告诉学生:英美人在路上遇到熟悉的朋友,一般谈论的是天气,而不是按我们的习惯来问候对方:“吃过饭了吗?”等。所以,与英美人相遇,不要问:“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用餐呢!而正当他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另外的事,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呢?

3.对赞扬语的比较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和恭维中国人时,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或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予以否认。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在课堂上称赞学生:“Oh ,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噢,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啊!)学生往往试图恪守中国的谦逊原则:“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不,一点也不好,你是在开玩笑吧。)这样,可能暗示学生在嘲笑说话人不懂语法,缺乏审美观,与本意就大相径庭了。在招待英美客人用餐时,英美客人通常这样表示:“This is really delicious。”(这饭菜真好吃!)而中国人有这样的习惯,主人爱对客人说如下的客套话:“没什么吃的。菜做的不好。”“别笑了”这些话使英美人听了会产生反感:“没什么吃的,那何必请我来呢?”其实,对于赞美之话,回答“Thank you for compliment。”(谢谢你的赞扬)就行了。中国人把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却导致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这种文化差异。

4.表示关心的比较

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这是有教养、有礼貌的人该做的。可是对外国朋友表示关心、询问对方的健康状况,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过分的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许多外国人感到不乐,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忠告,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在用长辈的口吻对他说话,这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的英美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英语中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一般性的询问:如“You seemed rather tired。Are you OK?”(你似乎很累,还行吗?)或者用表示自己良好祝愿的方式:“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soon。”切记对别人说:“你要当心啊!”“小病不治会成大病”之类的话。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时刻告诫学生千万不能把中国式的生活方式移植到英语中而忽略文化的差异。

5.对道别语的比较

众所周知,我国有这样的习俗:全家人送客人到大门口,甚至胡同口、马路上,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一方坚持送,另一方说不要送了,推来让去好几分钟。最后,客人走了,主人也留步了,但还能听见主人对客人大声喊道:“以后常来啊!”“你们回去吧”“再见,走好啊!”“多保重啊!”。直到看不见为止。如你与英美人这样道别的话,别人还以为是有人吵架呢!所以,与我国不同的是:送客只送到门口,作为客人无需说:“Staywhereyouare。”(请留步)除非你邀请,不然就别指望别人会送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这并不是西方人对客人不够热情、礼貌,而只是中外文化传统不同罢了。

二、通过人文知识,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离不开一个国家特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形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形态、悠久历史和地理知识、传统节日和宗教的讲解,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1.在口语交际中,讲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形态

不同语言中的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美国家,这些被认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如北师大版英语教材第一册有这样的会话,一位中国女学生问一位年龄大的外国妇女“Howoldareyou?”(你多大年纪了?)而这位外国妇女却委婉地回答“Oh ,It ’sasecret!”(噢,这是个秘密)从这一对话可以看出,西方人把这类私事看成神圣不可侵犯。又如,一位满头银发的外籍教师提着一摞作业本上楼时,学生出于礼貌常会说:“你老了,我可以帮你忙吗?”这位外籍教师很不高兴地说:“Idon’tthinkthatI’mthatold。Pleasedonotworryaboutme。”(我认为我没那么老,请别为我担心了。)这使中国学生非常不理解。在中国,通常认为“姜是老的辣”,“老”是尊敬的表示,但在西方,“老”意味着衰老和不被社会所用。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在交际中的不愉快。

时间能以多种方式交流思想信息。比如,想一想一天之中不同的时刻。一天中做一件事的时间可以赋予这种事特殊的含义。在美国,人们不习惯早晨很早的时候打电话。倘若你在很早的时候,某人正在刮脸或用早餐时打电话给他,这便表明事情很重要,需要立即引起注意。晚上11点后打电话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个人若是在就寝的时刻接到电话,他便以为事关生死。打电话的时间意味着事情的重要与否。

时间在社交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晚餐聚会的邀请若是在晚餐聚会的三四天前发出,客人就会觉得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的尊敬,这与我国是不同的,也许过早会被人忘记。

由于时间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如此不同的意义,交流往往是困难的。倘若我们能记住这一点,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便会加深一些。

致谢语的使用和反应充分反映出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得多,对熟悉的人用得少,越熟悉就越不用谢,如果用了反倒使人觉得见外,这是我们的文化习惯。而在英美国家里“Thankyou”(谢谢)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会说声“Thankyou或Thanks”甚至夫妻之间常用,父母、儿女之间也使用,说者是“百说不厌”,听者也是“百听不厌”。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使学生真正了解英美的风俗习惯。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国家人士,进行交际,自然会造成语用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

2.在课外活动中,讲解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和宗教

在西方国家各有各的节日。我们应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我们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聚会、圣诞节晚会、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节日文化。

在新年联欢晚会上,唱一曲“ HappyNewYear .”(祝你新年快乐)大家制作贺卡互相祝福。例如可利用圣诞节之时,来专门介绍圣诞节的知识,这涉及英美人的、基督教文化、圣诞习俗、圣诞歌曲、圣诞庆祝、圣诞假日等各方面有趣有用的知识。在圣诞节之夜,让学生听听歌曲 SilentNight(祥和的夜晚)。体会圣诞的宁静和祥和,然后人们默默地许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而且把它与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讨论。通过这种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善于发现英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英语。又如,西方“Valentine’sDay”(情人节)通常我们认为这是情人之间的特殊日子,忌讳向孩子提及。而我告诉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常可为此庆贺,并让学生自制爱心卡送给朋友、老师、父母或任何喜爱的人,让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课外指导他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英语报纸杂志或者一些富有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籍和文章,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主动去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社会习俗甚至是风光照片等。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看些英美原版电影或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和录像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还在于通过观看演员表演,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课外兴趣小组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地说英语,亲自去实践,并且鼓励学生多跟外籍教师接触。因为通过与外教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学生可以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里学不到的有关社会背景知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在歌曲教学中,讲解西方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地理位置

在教学歌曲“TenLittleIndian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时,教师可从“板块学说”讲到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居民,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大批白人移居美洲”,从“印第安惨遭杀戮”到“印第安人之现状”。学生在听过讲解后,不仅对印第安民族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被歌曲流露的乐观精神所深深感动。比如歌曲“Therewasanoldtoday。”体现了西方人的幽默感。有些歌曲很好地体现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果将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

可见,只有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才能懂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其语言特点,必须了解、产生和使用该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

三、通过学习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意义介绍。如果是成语、习语,则最好进一步揭示其词源典故。在讲解课文时,我们不妨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或者我们也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给学生整块输入某些特殊语境下所需的语言文化常识。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资源,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了文化的差异。如“老”在中文里表达的是“尊敬”的意思。如“老爷爷、老太太、老先生、老张”等。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在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在西方文化中,年龄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而我国的群体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而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论辈分简单含糊,界限不清。伯父、叔父、姨夫、舅父,统称“uncle”,像伯母、姨母、婶母、舅妈、姑妈,统称“aunt”。而且,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英美人最忌讳的莫过于“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l”多半会认为是毫无价值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fat”“胖嘟嘟”,以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人说“fat”是“发福”,对成年女人讲“fat”是“丰满”。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指不可多得的东西或者是求之不得的。

1.关于动物的词汇

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语言联想的差异。汉语“龙”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神奇的力量,因而成为帝王的象征。所以每个中国人都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汉语中也出现了“龙颜、龙袍、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词语。但是“龙”在英语中对应词“dragon”只不过是类似鳄鱼或蛇的巨兽,能够喷火的凶残怪物,常常和青蛇相提并论,象征邪恶、魔鬼。因此,如果我们面对西方国家的人自称是“Thedescendentsofdragon。”(龙的传人)会引起尴尬、诧异,甚至是厌恶。又如,在中国,汉族人普遍对狗有厌恶心理,凡是用狗组成的词往往带有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狗仗人势”等词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西方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实可靠。因此,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有“Loveme , Lovemydog .”(爱屋及乌)。“Aluckydog ”(幸运儿)等常用语。所以有“中国敬龙,英国爱狗”之说。再如,在我国,人们对猫比较偏爱,在汉语中称赞人是常说“看,多可爱,像只小花猫”。但英美人常把“cat”赋予贬义,在不少场合用来比喻凶悍的女人。所以,如果遇到温柔漂亮的英国淑女,千万不要说她像只猫,否则会遭到唾骂。如果用汉语文化来理解某些含有英美文化内涵的话语,显然是行不通的,自然会发生错误。

2.关于颜色的词汇

英汉对颜色的联想意义也有所不同。如“white”在英语中指“纯洁”,汉语中除了象征“纯洁”以外,还象征“死亡、恐怖”等。“green”在英语中表示无经验、不成熟。汉语中的黄色书刊、黄并不是“yellowbooks ,yellowfilm”,而英语中的blue却隐含下流、庸俗之意。在英语中颜色还可以表示人的情绪变化,“Youare blue” 意思是“Youaresad ”。中文里的“鼻青眼肿”在英文中是用“Youaregotablackeye ”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 ”。

3.关于用餐的词汇

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像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汉堡包),sandwich(三明治),chips(油炸土豆片),firedchicken(火鸡)等。”“takeawayfood”也就应运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中国人常吃粥、米饭、面条等食物,西方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叉,而筷子是典型的中国餐具。

对英语词汇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思维文化是由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形成的。例如“love,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同学之间,只有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掌握了中西方词语方面的差异,才能避免“中文思维英语交际”的不良习惯。

四、通过非语言交际,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交际中运用得体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给学生做出示范。还要教给学生常用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通过分析英语课文和补充读物中的非语言交际或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反映英美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录像片,分析、讨论其中常用的姿势、手势。运用不同的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辅助手段来传情达意。训练学生加强对非语言交际信号的意识和敏感,并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这些非语言交际方式,使课堂操练和交际练习更真实、形象、生动,更能适应真正交际场合的需要。实现语言和非语言技能的同步发展,真正地掌握英语交际手段,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环境中礼貌而得体的“非言语行为”。

如美国人,手指弯曲、手心向前,用拇指和食指弯曲成圆圈,表示“OK”。而在中国这个动作毫无意义。在英美国家伸出食指和中指呈“V”形表示胜利,但要注意手心向外,如果手背向他人,那是一个轻浮的动作,表示搞“两性关系”,可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是“二”。让人安静时,英语国家的人是将食指贴着嘴唇,还有一些无词义音,如“Yes”或“No”的含义复杂,在表示肯定的意思时,其含义除“对”和“是”以外,还可以表示“明白了”“我懂了”“还有呢”“我在听着呢”“对吧”“可以”。外国人常说“Un-hum”,中国人用“这个”或“那个”添补沉默。中国人赞扬人时常用的手势是跷起大拇指,英语国家的人最常用的手势是“OK”手势。

示意别人过来,中国人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动手指。在英美国家,这是招呼动物的动作,他们招呼人是手掌向上伸开,弯曲手指数次,在中国却可能会误解成是在招呼动物或幼童。在中国,有人习惯用食指指着别人说话,而在美国,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责骂教育他人的动作。英美人食指对着别人摇动,表示不赞同或警告,用大拇指朝下指,表示反对或不接受,而用大拇指指点着自己的鼻尖,把其余四指张开对人们不停地摇动,表示对某人“轻蔑”或“嘲弄”。生动有趣的非语言交流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并极易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或暗示,还是在学生的操练中的实践活动,都必须做到身、口并行。一方面弥补语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交际活动具有真实性。

综上所述,对于教学者,我们不宜空洞地讲过多的理论,而应该以具体可感的实例来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语言习惯,把枯燥乏味的理论变为生动的英语实践课,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在意识里刻印上两种语言的对比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和认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去进行交际活动。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东关小学

上一篇:用心观察,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学习语文的能... 下一篇:积累.表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