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07 10:42:45

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WTO数据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提起反倾销的国家也从主要的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案件涉及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这其中,既有全球经济增速缓慢等外部原因,也有国内企业无序竞争等内部原因。政府、行业、企业必须联合起来,各尽其能,共同应对国外反倾销。

关键词:反倾销;替代价格;价格承诺;市场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016-05

Study on the China's Countermeasure against Foreign Anti-dumping

ZHU Yun-fang

( Zho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Jiangsu Nanjing,21004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TO data statistics, China has continually being the country which mostly suffers from anti-dumping initiations on the world for 17 years. The counties which brought up anti-dumping have been spreading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orts of products involved in cases have been increasing constantly, so the anti-dumping situation that China facing have been very rigorous. Among them, there exist not only external reasons such as the slow speed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internal reasons such as the disorder competition of domestic enterprise. The government, the profession associ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should combine together; do which they could, so as to cope with foreign anti-dumping.

Key words: anti-dumping; substitute price; price promise; market economy position

一、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的现状

(一)中国连续17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1979年欧盟对中国的机械闹钟、糖精和钠提出了反倾销指控,这既是欧盟对中国的第一次反倾销,也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首次反倾销。根据WTO的统计数据表明(表一):从1995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总共有4010起,其中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853起,占到全球反倾销案件的21.3%,这个比例从2003年开始均达20%以上,2006年—2009年更是连续四年超过了35%,分别为35.3%、37.6%、35.7%、36.8%;此外,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每年都排名第一,且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二)针对中国提起反倾销的国家(地区)最为广泛

根据WTO数据表明(表二、表三),从1995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全球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有46个,被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是102 个,其中针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是30个,依次排名为印度(147起)、美国、欧盟(107起)、阿根廷(86起)、土耳其(58起)、巴西(49起)、南非(35起)、澳大利亚(34起)、墨西哥(31起)、加拿大(28起)、哥伦比亚(26起)、韩国(23起)秘鲁(20起)、埃及(15起)、印度尼西亚、泰国(14起)、巴基斯坦(10起)、新西兰、委内瑞拉(9起)乌克兰、以色列(7起)、中国台湾(6起)、菲律宾、波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起)、智利、牙买加、日本、马来西亚、摩洛哥(1起)。在全球遭受反倾销的102个国家(地区)中,依据案件来源国家(地区)数量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中国(30个)、韩国(26个)、俄罗斯(26个)、美国(25个)、印度尼西亚(24个)、中国台北(23个)、泰国(22个)、印度(21个)、乌克兰(21个)、日本(20个),可见,中国的案件来源国家(地区)最多,即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地区)范围最广。

(三)遭遇反倾销调查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泛

WTO数据统计表明(表四):全球反倾销产品的种类为19类,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的产品达17类。遭遇立案调查前10 位的产品为:贱金属及其制品(213 起,占24.97%),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170起,占19.93%),机器、电器设备(106 起,占12.4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75 起,占8.79),树脂、塑料、橡胶及其制品 (56 起,占6.57%),石料、石膏、水泥、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54起,占6.33%),杂项制品(48 起,占5.63%),纸、纸板及其制品(22起,占2.58%),车辆、航空器、船舶(20起,占2.34%)鞋帽、羽毛球、人造花、扇(19起,占2.23)。因此,从国内角度看,我国遭遇反倾销比例比较高的是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机器、电器设备三大类产品,案件总数为489起,占57.33%。

某类产品的案件数所占全球同类产品的比例依次为:生皮、毛皮及其制品、马具、旅行用品(100%),鞋、帽、羽毛、人造花、扇(59.38%),杂项制品(55.81%),车辆、航空器、船舶(48.78%),乐器及其零件、钟表机器零件(35.42%),石料、石膏、水泥、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35.29%),机器、电气设备(30.3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4.75%),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20.61%),植物产品(19.64%),贱金属及其制品(19.31%),矿产品(19.18%)。表四的数据显示,5起涉及生皮、毛皮及其制品、马具、旅行用品的反倾销调查的案件全是针对中国国产品提起的,因此比例达到了100%;从全球角度看,中国的鞋、帽、羽毛、人造花、扇、杂项制品、车辆、航空器、船舶类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比例较高。

二、中国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反倾销的合法特性。反倾销是国际通用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1款规定:“各缔约方认为,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挤入另一国贸易内,如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那么如何谴责呢?第2款规定:“缔约方为了抵消或防止倾销,可以对倾销的产品征收数量不超过这一产品的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此外,大家所熟知的WTO《反倾销协议》正是关于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由此可见,反倾销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反倾销协议》允许缔约方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它本身具有形式合法的特点,因此,很多进口国把反倾销视为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

2.进口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已取得实质性成就,但大多数进口国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在中国加入WTO的15年内仍可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盟虽在1998年将中国从其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但其仍不承认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上对我国实行“个案处理”原则,即考察我国涉案企业是否符合其“市场经济单位”的5条标准,符合的则给予市场经济待遇。在对待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问题上,这些国家所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对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所采用的方法,即采用替代国价格的方法。依此方法,需要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是属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出售或生产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价格作为基础来计算其正常价值,这种替代价格通常导致我国产品构成倾销且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3.全球经济增速缓慢。理论与历史表明:经济繁荣则自由贸易主义盛行,经济衰退则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始于美国的2007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和欧洲以及全球许多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停滞,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反倾销被一些国家用作将外来竞争对手排挤出本国市场的杀手锏,滥用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日益明显。表一的数据显示,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案件数占全球案件数比例最高的年份为2007年(37.58%)、2008年(35.68%)、2009年(36.84%),这无疑是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内部原因

1.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贸易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国家,中国制造开始席卷世界市场。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家用电器、纺织、医药、机械设备、通信设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中有1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导致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反倾销措施被一些国家滥用。

2.国内企业无序的低价竞争。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各行业发展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计划。国内企业见到某个行业有利可图,往往出现一哄而上、过度投入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活跃”地方经济,大力鼓励生产,结果造成小型企业泛滥。企业数量众多,行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为赢得更大的国外市场就互相压价,最终导致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例如,我国的塑料行业,企业间为争夺市场而进行低价无序竞争,曾经出现了产品价格低于综合成本的现象,有的企业不惜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采用低质原料进行生产,以达到低价竞销的目的。这种无序竞争的行为不仅使整个行业濒于亏损的边缘,而且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陷入被反倾销的困境。

3.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WTO《反倾销协议》第3条“损害的确定”第2款规定:“ 关于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调查主管机关应考虑倾销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相对于进口成员中生产或消费的数量是否大幅增加。”据统计,我国产品的出口国家(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同一时期产品进入他国数量就有可能剧增,进口国就更容易认定进口产品构成损害,这一点在欧盟、美国、印度表现尤为突出。

4.被调查企业的不作为。WTO《反倾销协议》第6条“证据”第8款规定:“ 如任何利害关系方不允许使用或未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或严重妨碍调查,则初步和最终裁定,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均可在可获得的事实基础上作出。”根据这个条款,如果被调查企业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不配合、不合作,进口国调查当局就有可能采用“可获最佳信息原则”进行裁定,而“可获最佳信息原则”的适用结果往往是进口国调查当局任意确定并采用对其有利的替代国或类比国的价格,最终导致高于实际的正常价值、倾销幅度和反倾销税率。例如在1996年加拿大诉中国大蒜倾销案中,由于中国出口商对加拿大税务部发出的调查问卷未作出任何回应,加拿大税务部反倾销调查机构援引适用“可获最佳信息原则”,以墨西哥国家商业部服务机构公布的墨西哥市场上鲜大蒜的实际销售价格作为计算中国鲜大蒜的正常价值的标准。这个价格实际上远远高于我国出口大蒜的正常价值。按照这样的标准比较出来的结果表明,96%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存在倾销,倾销幅度91%,裁决中确定的倾销幅度高于实际的倾销幅度。 [1]

三、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一)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1.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整的反倾销法律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提起反倾销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的法律规范既可以起到保护国内产业、制约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作用;二是进口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的法律规范可以指导国内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国内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1994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第七章“对外贸易调查”与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对反倾销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反倾销的应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改变了反倾销无法可依的局面,但还不够完善。如果没有完善的反倾销法律体系,是无法对抗国外的歧视性反倾销的,因此,我国应当紧密结合我国外贸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

2.刚柔并进,主动对外沟通的同时要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2004年新西兰宣布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待遇的国家,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美国还没有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虽然根据协议中国将在2016年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是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同外国政府交涉,要求欧美国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取消“替代国”的做法,从而减少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另外,要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一些条款抵制进口国对外国的反倾销歧视,同时,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加以评判,例如2009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措施及该措施所依据的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2011年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决报告,裁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中的单独税率规定和欧盟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2012年3月6日,欧委会公告,邀请涉及紧固件、铝箔、自行车、瓷砖等53项反倾销措施的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复审申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方在挑战欧盟贸易救济立法和实践方面获得的一个体制性胜利。[2]

3.建立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

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是通过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出口目标国市场的同类产品进口量的变化情况、价格行情走势以及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同时由专家对以上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反倾销危险评估,一旦危险程度达到预警标准,就发出相应的预警报告,并立即着手开展反倾销预控,以有效避免被反倾销。[3]实践表明,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都会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控制出口节奏,或者适当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则有可能避免反倾销立案或延迟立案。因此,必须建立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预先遏制和减少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发生。

4.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

WTO《反倾销协议》第15条“发展中国家”规定:“各方认识到,在考虑实施本协定项下的反倾销措施时,发达国家成员应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情况给予特别注意。在实施会影响发展中国家成员根本利益的反倾销税之前,应探讨本协定规定的建设性补救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适用反倾销税之前,可以要求采取建设性补救措施。在印度对欧盟出口的棉质床单反倾销中,印度要求成立专家组,其中一项抗辩就是提到欧盟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没有考虑到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违反了《反倾销协议》,印度通过利用这些条款获得了有利的裁决。作为发展中成员,中国也应该充分研究运用这些条款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4]

5.加强反倾销专业人才的培养

反倾销应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懂会计、经济、法律并且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胜任反倾销工作,而中国的此类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因此,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学校等都要重视此类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鼓励律师参与反倾销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派遣律师到国外去学习,学习和掌握国外反倾销的一些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国反倾销的应诉能力。例如,作为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省浙江省2005年便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反倾销法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开始着重培养浙江自己的反倾销法律人才,第一批培训出来的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在反倾销案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的产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比高附加值产品更容易受到反倾销指控,因此,企业应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实施以质取胜的策略,提高商品的质量及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单价,消除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前提条件。另外,我国现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正是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较多的国家,因此,企业应尽快开拓亚非拉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降低遭遇反倾销调查的风险。

2.收集国外市场信息,制定合理的出口价格

价格是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基本因素,合理的出口价格可以防止国外对该类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因此,出口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收集和调研目标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状况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和调整出口价格。此外,在确定出口价格时,还可以与进口商协商,将一般计在进口商头上的为最终客户提供的售后服务费、在当地的营销、知识产权和运输等费用计入出口价格。

3.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反倾销应诉

国外反倾销法一般都明确规定在涉诉企业不参加应诉,或不能真实地提供所需要的材料时,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可以直接根据其掌握的材料做出“缺席判决”,因此,企业要清楚认识到“不应诉,就等于默认构成倾销并有可能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2006年9月,欧盟宣布对我国输欧塑料袋采取反倾销措施,征收4.8%~28.8%的反倾销税率。其中,7家中国企业被征收4.8%~12.8%的单独税率,其他应诉的中国企业适用8.4%的税率,未应诉企业适用28.8%的全国统一税率。2011年7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编制和(或)缝合玻璃纤维织物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在该案中,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巨石集团和恒石基业不仅积极应诉,还承担起了全行业的损害抗辩。最终,欧盟委员会迫于压力决定以无税结案。由此可见,企业是否积极应诉对结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凡是应诉的企业,即使最后裁定倾销成立,其倾销幅度也往往仅为原来被指控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因此,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企业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并积极应诉,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5]

4.积极申请市场经济地位,避免进口国采用“替代价格”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规定:“在根据GATT1994第6条和《反倾销协定》确定价格可比性时,该WTO进口成员应依据下列规则:(i)如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使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ii)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 2002年7月31日,加拿大海关税收署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作出反倾销终裁,给予中国应诉的4家企业市场经济待遇,同时享受个别税率。4家应诉企业的税率分别为:福建福耀公司24.09%,深圳信义、深圳奔迅、东莞港湾3家企业为0,中国其他企业适用普遍税率:114.32%。[6]因此可见,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至关重要,国内企业在应诉时就应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争取以国内价格作为计算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进口国采用“替代价格”制度来确定产品的正常价格。

5.适当运用价格承诺,避免国际市场的萎缩

WTO《反倾销协议》第8条“价格承诺”第1款规定:“如收到任何出口商关于修改其价格或停止以倾销价格向所涉地区出口的令人满意的自愿承诺,从而使主管机关确信倾销的损害性影响已经消除,则调查程序可以中止或终止,而不采取临时措施或征收反倾销税。”因此,出口商在应诉反倾销调查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价格承诺建议, 争取有利的结果。例如:自欧盟( 欧共体) 1988年起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措施, 高额反倾销税将中国彩电挤出了欧盟市场。2002年8月, 在欧盟对原产于中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复审期间, 欧盟委员会接受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及海尔、海信、康佳等七家中国公司联合提出的价格承诺, 中国彩电限量恢复对欧盟的出口。[7]

6.联合进口商、进口国消费者、下游用户乃至申诉企业,建立应对反倾销的同盟军

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后,如果最后裁定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这对进口商、进口国的消费者、下游用户来讲,失去了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机会,其利益遭受了一定的损害,因此具有联合的可能性。2007年底,首钢在反倾销中就曾经运用美国进口商协会提供大量证据而胜诉(称对美国钢厂的产品没有造成损害,要求美国政府权衡钢厂和下游用户的利益)。此外,尽管申诉企业是直接遭受倾销损害的企业,但是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2010年6月与9月欧委会对中国产无线数据卡分别发起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反补贴调查。该案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出口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调查,也是迄今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出口额约41亿美元)。10月底,该案申诉方和中国企业达成合作和解协议后提出撤诉。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与进口国贸易救济调查机关加强沟通,推动双方产业合作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8]

7.走开拓国内市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曲线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国内的需求市场庞大,对于企业来讲有着很大的商机以及可预期的利益,因此,企业完全可以走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道路,既不影响企业盈利,还可以避免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此外,企业还可以直接在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样可以直接免遭反倾销调查之苦。前面提到的玻纤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风险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纷纷赴境外投资:巨石集团2011年在埃及投资6700万美元,设立巨石埃及玻纤生产基地;嘉善玻纤织布厂2012年投资60万美元与巴基斯坦当地企业合作投资;桐昆集团2012年投资414万美元,在土耳其成立合资公司。[5]

参考文献:

[1] 尹 立.反倾销应诉中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J].政法论丛,2005(2).

[2] 新华社.欧盟将复审有关对华反倾销措施 商务部表示欢迎[EB/OL].,2012-04-06.

[6] 中国贸易救济网.加拿大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作出反倾销终裁[EB/OL]., 2011-03-03.

上一篇:如何加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下一篇:专业合作社发展机理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