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

时间:2022-10-07 02:12:40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课标精神,联系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寓启发艺术于“听、说、读、写”之中,拨疑解惑、指正方向,催动学生睿智的醒悟,调动其思维,点燃其心灵和智慧的火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是教师透彻了解教材,准确把握其内涵的结晶,又是教师纯熟而灵活地运用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的体现,更是教师创造精神的集中反映,应贯穿整个教学生涯,为之探索。

一、正确认识语文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片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和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二、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心灵情趣于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一般采用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指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褊狭、单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做出自己的鉴别判断。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三、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最直接地体现了直观教学原理。它给教学带来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其内在潜能,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使学习能在某种感情的驱使下顺利进行,在“我想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只有教师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语文课堂才会饱含情味,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写作年代久远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就更需要设法引情入境,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有关“人文素养”的目标相对来讲是抽象的。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完成这一目标,情境教学有它独特的魅力。完成教学目标是我们上课的“意义”所在,但如果我们单刀直入地去讲所谓的“意义”,往往事倍功半。有“意义”的课往往表现在有“意思”的课之中。我想有“意思”的课就是“情境教学”,就是生动有趣的课。

四、激发学习内动力

在运用上下工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

2.感受生活。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

上一篇: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