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电视帮忙类节目

时间:2022-10-07 03:15:00

如何做好电视帮忙类节目

2009年3月9日,南阳电视台《宛都播报》栏目改版,设置了《李曼帮忙》子栏目。该子栏目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宗旨,立足为百姓办实事,通过记者关注民生急事、难事、烦心事,引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开播以来,《李曼帮忙》 深得老百姓的称赞和信赖,在南阳地方媒体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并且迅速成长为《宛都播报》乃至南阳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作为伴随这个栏目诞生、成长的一名记者,笔者就帮忙类节目运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不足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帮忙类节目的运作经验

1.更新思想观念,满怀人文关怀意识

《李曼帮忙》开办伊始,就郑重向社会承诺:“李曼帮忙,有事你说话。”栏目站在百姓的立场,以普通人的心态,满腔热情地关注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真心解决他们的烦心事、为难事、着急事。栏目克服了以往只报现象、不报呼声,只报表象、不问联系,只图“言虚”、不求“务实”的现象,着力在倾听群众呼声、寻找背后故事、挖掘人间情感上下工夫。在节目《风雨之后 让阳光闪耀》中,孤儿高丽娟通过节目在学校募得善款6000多元,并被免除在校的一切费用;《让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中的大脸南召女孩彭琳最终获得南石医院的免费治疗等。这些节目中孤苦贫困的人群最终都获得了社会的关爱,传达出社会大家庭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风尚,在绝望中给人以希望。一年多来,栏目通过媒体平台,募集善款近五十万元,相继向两百多位困难群体传递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帮助,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聚集了更多的社会力量,让帮忙行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氛围,一种风气。

2.转变主持人角色,更具强烈的亲民意识

帮忙类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是记者出身,有着多年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以朴实、自然的形象出镜,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农村的田间地头。他们就像是观众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他们衣着简朴、语言朴实、情感真切,很容易和市民打成一片,让观众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李曼帮忙》节目刚开播时,求助群众还叫不出李曼的名字,当他们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就会开心地拉着“李曼们”的手,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李曼,谢谢你们啊。”这种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说明他们把李曼当成了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电视台主持人。

3.设置短信平台,加强与受众互动

部分帮忙类节目还每期提出一个相关话题,提出几种解决方案或看法,让主持人选取最好的意见和建议在节目中反馈给观众。观众可以和主持人通过热线电话或短信平台进行现场交流,并在新闻报道中发表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不但丰富了节目来源,更为节目聚集了人气。《李曼帮忙》还招募有志于从事公益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帮忙团,邀请法律、医学、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组成了帮忙团,扩大了帮忙的影响和效果。栏目更是经常开展“帮忙团社区行”活动,邀请帮忙志愿者一起进入社区,面对面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急事、难事,开展便民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帮忙类节目运作的不足

帮忙类节目以帮忙开始、以帮忙结束,因此在采制过程中,有时会因追求收视率而帮忙过度,丢弃新闻的自身价值,过分迎合大众,忽视了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1.报道内容片面,重复度高

帮忙类节目采访中,为个人的琐事帮忙在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类帮忙消耗了记者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帮忙事件很亲民,也很贴近,但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没有典型意义,缺少新闻价值。另外,节目的选题相对来说比较狭窄,观众看得多了,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比如,刚报道了小区垃圾无人管,隔了两天,又一个小区垃圾堆积成山,内容大同小异。

2.报道方式单一,深度不足

需要帮忙的观众,都是遇到了困难,而且大都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此时的帮忙类节目,还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一些帮忙类节目对实践的分析往往止于表面,不能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节目的影响力受到限制。因此,帮忙行为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特别是涉及到行政程序和法律问题时,记者的水平决定了帮忙的效率和质量。如果事先没有了解相关程序和政策,盲目采访反而增加了工作量,造成被动局面。这就是说,记者有帮忙的愿望还不够,还需要掌握必要的政策和知识,才能帮好忙,帮对忙。

3.记者角色越位,职权越界

在一些涉及政府部门的帮忙事件中,记者往往会有意无意越出自身的本位,借助媒体的力量,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再通过新闻报道形式公开传播。这种越位角色在公众心目中不断强化,使一些普通百姓把记者误当成执法人员,把媒体误当成政府机构。

做好帮忙类节目的相关策略

1.明确栏目定位

帮忙类节目起步是帮忙,落脚也是帮忙。帮忙立足于扶弱帮困,呼唤良知,弘扬正气;帮忙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是释疑解惑而不是增疑加难。因此,在报道中,要把握好力度和尺寸,不能越位帮忙,而要依理帮忙,依法帮忙。采编人员应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采访帮忙类稿件要不偏不倚,客观反映事实真相,不能帮谁就向着谁。更不能为了节目的“热闹”和收视效果,制造甚至挑唆当事双方冲突,或者没有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暴露对方的隐私,侵犯他人的权利。

2.精心策划选题

衡量帮忙类节目成败的重要标准,是采访的内容通过节目播出后能否给观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其中,找好具有代表性的选题是关键,它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的优劣。帮忙类节目虽然是“百姓节目”,以贴近性为宗旨,但并不意味着家长里短的琐事都可以不加选择地进行报道,要做到进一步强化知识点,在每个帮忙事件中梳理出能让观众有所感、有所悟的知识点,通过帮一个人来帮助一类人、一类事。对涉及到弱势群体的难事烦事要重视,帮忙到底;对个人帮忙的同时,要聚焦关乎大多数人利益的热点,从典型看一般,从个性看共性,帮忙一个,惠及一群;并要通过帮忙的事情来举一反三,从而促进节目与大众的互动。

3.对栏目进行品牌运营

定期开展社区行或下基层活动,结合文艺演出、义卖等公益活动,让栏目成员参与活动,与观众见面,发放含有节目标识的围裙、购物袋、雨伞等生活用品,宣传栏目的理念,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忙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如此,既扩大了栏目影响力,还能为解决更多人的实际困难找到帮手。同时,实现媒介互动,利用当地报纸,并建立网络帮忙平台,以获取帮忙线索,及时回复、告知受众帮忙结果。网络平台可实用生活信息,方便受众,如咨询各类政策、事务办理流程和查询票务、招工求职信息等。还可以将感人的帮忙故事放在网站上,起到倡导爱心互助的作用,逐步打造一个以栏目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

参考文献:

①李晓梅:《帮忙类电视节目的品牌价值与内容创新》[J],《当代电视》,2010年第12期

②臧国铭:《“帮忙”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③李晓梅:《帮忙类电视节目的核心品牌制造》[J],《传媒》,2011年第3期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上一篇:微电台发展现状及传播机制探讨 下一篇:苦逼的网编停不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