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逼的网编停不下来吗

时间:2022-05-15 09:54:23

标题选自一个优酷上疯传的视频,该视频通过一个女网编配音的汤姆猫,用“咆哮体”控诉为了点击量“停不下来”的悲催生活。据我所知,很多看过的同事都心有戚戚焉。

哭罢笑罢,不能不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的确是个困扰我们网络新闻人的一个问题。

好在,想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我们。美国著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就写了一本名叫《浅薄》的书,专门讲“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名曰《浅薄》,说得却极为深刻。“浅薄”也非贬义,而是指信息化思维方式与工业化思维方式的区别:后者通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前者则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新技术革命正在驱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这一幕:当你上网浏览的时候,突然蹦出一个弹窗,关掉弹窗,不一会儿你的QQ头像就会闪烁起来,点开回话,手机又传来短信提醒音。即使你关掉电脑读书,手机也会不断有短信、定制推送服务让你欲罢不能。

这是一个各种软件拼命争抢注意力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的确被“绑架”了,我们的多任务处理能力的确大大提高了,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被变成一个“肉质”的多任务处理器,“被强迫关注一堆无用的废物”。由此也带来了一个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产生长远影响的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为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它是门彻头彻尾的分心生意,它最不鼓励人们去做的事情就是从容不迫的阅读和安然凝虑的沉思,由此损害的是我们深入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当五花八门的信息导致大脑过载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也在受到严重的影响:信息越多,知识越少,记忆外包,素养渐弱。

有意思的是,德国一位叫弗兰德・施尔玛赫的报社主编也写了本书,叫《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的副题,似乎在试图破解尼古拉斯・卡尔的“互联网毒化大脑说”。

这不是一本特别好看的书,作者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为什么我们被迫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但“我们该如何重新掌控我们的思想”的论述无法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可行的方法论。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纸上得来终觉浅。一语惊醒网中人,足矣。弗兰德・施尔玛赫说:“我们,人,拥有电脑欠缺并羡慕的特质:创造力、宽容和沉着。”

比如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要清楚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需要储备,储备的过程唯有靠深阅读的积累。比如你做财经频道,应该读一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如果这些大部头读起来很累的话,至少要读一读《推开宏观之窗》、《推开微观之窗》、《推开金融之窗》等普及性读本。带着知识点进行思考,才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才能对网上一些专家的见解不盲目崇拜、盲目复制粘贴、以讹传讹。

从“人机”对话的忙碌中转身,多些“人书”对话吧,因为爱书才会赢。

从“人机”对话的忙碌中转身,多些“人人”对话吧,借着“走转改”的东风,与一些普通人交交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快乐与哀愁。因为我们也是普通人。

我们看似从事的是信息生意,但更多的要靠创意制胜、创新制胜。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创意也绝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创新也可以先从创造性的模仿开始。对一个重大主题策划,看看几个主流报纸的策划;对同一题材,看看周期更长的杂志是如何选取角度的,横向对比、梳理中就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实践出真知,这里面就包括了自身的实践、外部相关从业者的实践。

自身的不断升值,唯有靠自己。

网络世界不是我们世界的全部。活在网中央,更需要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人的一生,如果把鼠标当成赖以生存、安身立命的“电子脐带”,无疑是更大的悲催。

要避免像一台电脑那样快速折旧并贬值的命运,最好仔细想想自己的未来,做做不断自我提升的人生规划。

上一篇:如何做好电视帮忙类节目 下一篇:“文人论政”的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