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领域中的蹴鞠精神

时间:2022-10-07 02:58:00

大众传播领域中的蹴鞠精神

【摘要】 就蹴鞠这一古代文化传承下来的符号,来进行大众传播符号意义的探究,试图浅析蹴鞠精神中的传播价值。

【关键词】 大众传播;蹴鞠;符号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文化产品层经遭遇过多次大的人为的破坏。其中最典型的,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上世纪的。前者是对文化的压迫,后者则是一次文化的集体大摧毁。

但是齐地居民以及齐文化的赞同者形成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并没有使得齐文化因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并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一块白板,而是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由此可见,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关于齐文化的具象化的外在体现就成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载体。在齐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会发现,齐文化的精髓已经以一种意念化的方式植于部分民众的心中。大众传播过程中,具象化的符号价值体现比理论性的说教以及灌输更容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蹴鞠则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联赛的市场运作与大众媒介的推动下,现代足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竞技项目。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足球,在文化工业的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操作下,更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和娱乐性产业。其实早在齐国时期,在足球还是被称为“蹴鞠”的时代,它就已经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民间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方式了,这种“蹴鞠精神”在当代仍可以找到它的符号意义。

2004年6月9日至11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成功举行。36位国内体育文史专家和齐文化研究专家以古代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并达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足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做了赵相,为赵合纵,联齐抗秦,他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鞠者”为乐。

由此可知,距今2300年前,战国时期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就已经广泛开展,有了相当成熟的赛制、规模和群众基础,已初步形成一种运动项目。在现代广告传播当中,体育一度被称作是第五媒体,西方的古希腊奥林匹克传达着和平、力量的奥运普世价值。现代足球竞技的传播学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力量的释放,团队的协作和球场上的雄性美。蹴鞠从它起源来说,决定了它的市民性和娱乐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蹴鞠更多的是偏重于娱乐功能。现代人对蹴鞠的解读,总是试图通过“足球”鼻祖来增加其知名度。

在齐国,市民广泛地进行蹴鞠运动,将其作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方式,民众在蹴鞠活动中得到了自我对体育精神的需求,那时的蹴鞠于民众而言,并不存在所谓职业联赛、世界杯等概念,这只是他们生活中调剂身心、为他们带来娱乐、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体育运动更多偏重生活方面,是广大人民的一个享受的过程。通过这样自发的群体性的蹴鞠活动,民众既从中得到了心理上对蹴鞠所带来的合作、娱乐等体育精神的需求,又是一种对他们自我能力的实现。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理解齐国民众从蹴鞠中得到的满足,即蹴鞠活动的进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与自我实现。

为了探究蹴鞠在民众当中的美誉度,对一百个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样本包括50位淄博市民和50位外地市民。调查结果显示:在50位淄博市民中,有90%的被调查者表示知晓临淄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并对蹴鞠这项运动有较好的印象以及一定的兴趣;而在50位外地市民中;有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临淄是足球的发源地,但对蹴鞠这项运动;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蹴鞠这项古时的体育活动,并对这项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去了解。

从这个简单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的本土化情结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及受众的地域文化素养的空间差异性对于文化物种多样性的普及是有一定制约的,要想消除或者减少这种差异性,就应该寻找蹴鞠这一文化符号中的USP――娱乐本位。

齐文化传播最直接的目的是使更多的受众对该文化有自己的认识,无论是对文化本身学术知识的了解还是对传播符号的感知,都是要使受众形成自己对齐文化独特的意识。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及民众对文化的认知,对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引导的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充分进行挖掘,借助民众的认同感将传播符号的生产、呈现与解读过程完善化,使文化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让齐文化变成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蹴鞠作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符号,也应该积极参与并营造这种大众传播的传播场域。

WTO的潮流给中国带来很多挑战,也带来了很多机遇,蹴鞠中所代表的文化气息和体育精神,需要文化人、学者、政府、媒体、经济学家、公众等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呈现和发扬。

上一篇:对“啃老”现象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