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啃老”现象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8-11 02:36:04

对“啃老”现象的一些思考

【摘要】 “啃老”族群日益庞大,已经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拟从这一新生现象中分析“啃老”现象的弊端、“啃老族”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 啃老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一、何谓“啃老族”

眼下,“啃老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一般在23~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却仍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著名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曾就“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做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495万大学毕业生中,有10.99万的大学生放弃了求职和求学,甘心当起“啃老族”,而且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女生比男生少三分之一。“啃老族”中,还有15%的人毕业于211院校。

二、“啃老”之弊

1.“啃老族”啃掉父母的心,啃掉父母寄予的厚望

中国传统文化素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父母全身心培育子女,期望子女长大成人后能扛起大梁,至少能养活自己,孝敬父母。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三十而立”,意指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啃老族”啃掉的是自身生存能力

虽然整体社会环境下,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岗位不理想,但这也不是“啃老”的理由。人最基本的技能就是生存,动物也是如此。人的生存条件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可以争取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就是个人才能,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岂能奢望对社会做出贡献。“啃老族”群长期游离于社会就业群体之外,其结果必然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生存能力不断弱化,成为社会的弃儿。

3.“啃老族”啃掉的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

站在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的基础。在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无法独立的人,永远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应尽义务。人总是要长大的,也必须长大,年轻人应该学会“自我断奶”、自我生存。国务院总理曾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就业是每个成年人需履行的义务,是每个人自身的需求。

二、“啃老”原因之分析

在中国,“啃老”现象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导致就业

困难而出现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介绍,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曾谈到,截至2009年8月,我国仍有300多万高校生没有就业,且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二类院校、三类院校的,就业难度更大。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啃老”出现的原因之一,但把其归为根本和唯一原因,有失公允。要深究“啃老”现象背后的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1.客观原因

(1)经济根源。眼下,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机制薄弱,一些年轻人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产生惰性,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没有劳动、失业、医疗等保险,两囊空空。

(2)文化根源。中国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当年的独生子女,从一出生父母长辈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使他们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无法从经济上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从另一角度讲作为家长,他们把养育后代和维系和睦家庭视为生活的第一,对子女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

(3)家庭根源。面对 “啃老族”,其父母长辈往往是持万般无奈的态度。认为“目前形势不乐观,孩子个性强,逼他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会引起负面效应”,“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家闲着,又不光是自家的孩子”……父母长辈这样的思想,其实是纵容“啃老族”“猛啃”、“久啃”,反而助长了“啃老”的气势。

2.主观原因

这归结为“啃老族”本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民盟北京市委对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一份调查报告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调查发现当前北京地区大学生“非就业”状态呈上升趋势。调查称面对就业压力,“啃老族”悄然出现,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导致独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劳精神不强、依赖心理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一些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对家庭有较大的依赖感,“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如心理上脆弱,适应能力也不强。他们都是城市独生子女,对于如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他们基本上毫无经验。一直以来学校生活又相对封闭,一旦踏入社会遇到困难,他们就会产生退缩和萎缩的情绪。

总之,“啃老”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年轻人自身,年轻人应该敢于面对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走入社会成为其中一员是最为重要的。

三、“啃老”之对策

“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打工者,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有专家称,据目前形势来看,“啃老”现象在今后10年之内还将愈演愈烈。因此,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都需要未雨绸缪、去寻求良方,解决时弊。

1.社会和政府层面

社会和政府应该站在科学理性的立场,审视“啃老”现象的解决途径。如应该积极想办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成立机构对“啃老族”做心理工作,鼓励他们就业;亦可成立相关机构,帮助父母对“啃老族”进行劝导,鼓励他们主动就业;社会还需要共同帮助“啃老族”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情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媒体在其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社会企业的人才消费短视行为也是“啃老”现象原因之一,人才市场和人才消费出现了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的情况,这就是人才市场的短视表现。实际上,人才战略储备对企业和国家都极为重要,没有高学历人才储备,就没有发展后劲,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品。

2.学校层面

作为培养孩子成长摇篮的学校,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社会和家庭的)、自力更生能力和受挫折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而不是一味进行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此外,作为培等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思考高校教育改革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怎么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据社科院8月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10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预计有150万人难就业,沦为“啃老族”。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往往招不到满意的员工而叹息,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哭泣。造成这一分歧的原因,根本在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

著名的金融学家郎咸平在谈大学生就业时,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简单归结为专业不对口,更与中国的产业链有着根本原因。中国并非大家认为的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就是“6+1”,“1”是指制造业,是硬的生产环节;其余“6”是软的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只有中国的产业政策真正实现“6+1”,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进行高校教育的改革,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家庭层面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增强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啃老”现象的膨胀,毫无疑问与家长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家长认为孩子最大的发展就是智力的发展,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地方,但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家庭只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站。如果把家庭营造成一个“温室”,那么孩子就成了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吹雨打。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孩子才是每个父母应该具有的教育理念。子女可以独立,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如果实现了这一点,“啃老族”的队伍规模将会越来越小。

总之, “啃老族”现象是多重、多方面原因的结果,其解决办法乃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努力协作。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增强年轻人的独立自主能力,乃是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啃老族”何时能独立.诸暨日报.2008-09-04

[2]于宁. “啃老”视角下的青年未就业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8(10)

[3]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8(9)

[4]张秋玲.我国社会的“啃老”现象评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2)

[5]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尊严.新华网.2009-02-28

[6]“教育部承认1999年高校扩招太急” .中国新闻网.2008-10-09;“人保部:目前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新华网,2009-08018;“郎咸平:析国际6+1产业链,中国非制造大国”,郎咸平中文网,2009-03-18

[7]“啃老族“折射人才消费短视.光明日报.2007-03-02

[8]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摘要).中国新闻网.2008 -12-15

上一篇:《正义论》中的法治探析 下一篇:大众传播领域中的蹴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