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02:40:02

加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考

党的十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降低行政成本。事业机构编制总量庞大,涉及面广,在机构编制中占大头。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在加强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应当做好三个“转变”。

一、高点定位,实现由具体管理向全局管理转变。多年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主要体现在处理各部门申请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事项上,这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业务,必须认真研究处理。但如果仅仅习惯于处理具体事务,就会把工作思路限制在较窄的范围,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也会大大萎缩,结果容易造成事业单位部门分割、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当从具体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全局管理。一方面要找准定位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作用。机构编制管理是对执政资源的分配,其作用是调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明确了这样的职能定位,就应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考虑和研究,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着力点,认真谋划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做什么、怎么做,使编制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一些事业单位职能作用发挥很差,不但没有发挥公益职能,甚至成了部门的二级内部机构,仅仅为部门服务,其原因就是在设立这些单位时,没有站在全局角度而过多考虑了部门要求。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总量的科学管理。近几年,虽然实行了总量管理,但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编制总量只是年度的统计数,统计是个什么数就认个什么数,这是总量管理的一个欠缺。设立事业单位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应按需设置机构、配备编制。因此,编制总量管理就是要解决编制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其意义比具体管理更大。编制总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应恰到好处。科学的管理方式应是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口、土地面积、行政区域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调控编制总量,将各个层级的编制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协调。

二、规范审批,实现由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转变。标准不健全是事业编制管理的一个短板。现有编制标准主要是教育、卫生类的,其他绝大多数行业没有编制标准。编制核定没有标准,就造成具体核编时往往凭经验办事,或者根据其他地区同类机构编制情况,通过取平均数等方式确定编制数。靠这种方式核定编制数,其科学性、合理性无法保证,甚至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制定完善编制标准是当前事业编制管理的急需,也是推动事业编制科学化管理的迫切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编制标准。编制标准一般由国家或省层面统一制订,但事业单位种类繁多、系统庞大,若所有编制标准都由国家和省制订,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实现。现实的做法是调动多个方面积极性,国家层面,集中力量研究制定涉及面广和重点急需行业的事业编制标准;省一级层面,除对国家标准进行细化外,重点研究制定在本省内范围较广、次重点行业的机构编制标准;设区的市一级层面,目前虽没有制定编制标准的权限,但应摆脱“等、靠”的依赖思想,结合国家、省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操作标准和当地实际,制定相关行业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本地区事业编制标准体系,使编制核定有标可依。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定编制结构标准。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后,事业单位的编制一般分为管理人员编制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由于多数行业没有编制结构标准,造成了许多事业单位有编制就能进人,却不能按实际工作需要进人,致使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编制效益和财政效益充分发挥。2006年,原人事部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后,从岗位设置上对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进行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机构编制部门制定出台不同行业的编制结构标准,按照结构标准把好事业单位人员入口关。做好结构管理工作,将进一步提高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使事业单位更加科学合理的配备人员,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三、积极作为,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日常管理中,机构编制部门往往忙于应付各个部门的编制调整事项,难以抽出时间主动对机构编制进行研究,如已批设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单位职能是否发挥到位等。党的十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部门受利益驱使不可能主动要求调整,如果编制部门不改变被动管理的局面,中央的要求就不能落实到位。因此,编制部门要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一方面,要转变观念,主动对机构编制进行适时调整。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是根据其设立时的客观情况设置的。而客观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变化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做出适时调整,有增有减,动态管理,才切合实际,才实事求是。如医院编制过去是以床位数为基础核定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医院工作量很大程度体现在门诊量上,如不考虑这一因素对医院编制和编制结构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偏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过去仅考虑了师生比一个维度,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还应考虑课程数、课时数、学校规模等因素,否则核定的编制数将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跟踪管理,敢于对部门利益动刀。不管是机构设置,还是职能确定和编制审批,目的都是发挥公益效能。然而机构编制批设后,其机构运行、编制使用和职能发挥情况如何,尚缺乏有效的检验手段和评估方式。近几年,一些地区探索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评,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的发挥。但从机构编制综合业务看,绩效考评侧重对职能发挥情况的考评,在其他方面则相对欠缺。可以将绩效考评拓展开来,把机构运行、编制使用甚至经费使用等纳入考评范围,对事业单位进行总体检验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还是弱化,编制应当增加还是减少。根据考评结果,应当加强的要予以加强,应当弱化的要予以弱化,对超出范围行使职能的要予以纠正,对职能发挥相同相近的要予以整合,对不能发挥职能作用的要坚决撤销,不能迁就照顾,避免出现总量失衡、资源浪费等问题。作者单位:潍坊市编办 E:ZY

关键词:标准 事业单位 编制

上一篇:充分认识用编审批的重要性 下一篇:落实中央精神 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