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思考

时间:2022-07-29 06:56:42

加强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思考

一、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编制配置科学性不够。机构编制的配置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目前机构编制配置缺少可操作的编制标准,对机构编制的管理主要是靠经验、靠比较,缺乏科学性,对个人素质依赖度高。如一些地方在机构编制配备上科学性不够,有的照搬上级或其他地方的模式,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调研思考,致使部分单位事多人少忙不过来,部分事少人多人浮于事;有的过分注重平衡,采取“一刀切”做法,未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造成机构编制配置实质上不平衡。

(二)机构编制调整时效性不强。机构编制设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每隔几年都要进行一次改革,但有些改革涉及不到的部门甚至还使用十几年前核定的编制。在日常工作中,区市机构编制部门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对各单位呈报事项的审批上,缺少主动对全局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各部门职责运行情况的深入了解,有些部门职能早已发生拓展或萎缩,但机构编制配置上,有的未能主动予以调整,有的受审批权限限制无法及时调整。如,随着青岛开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由1993年的13万人,增长到近80万人,但劳动就业、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编制仍然是十几年前核定的,早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三)机构编制调节的方式方法不多。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实际看,目前一些机构编制部门片面强调机构编制严肃性、纪律性,相对而言机构编制管理的创造性、灵活性不足。区(市)机构编制部门无论是增加机构还是增加编制,均需要限额管理或经过上级编制部门审批,如何在工作权限内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对基层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区(市)对机构编制调节的方式方法主动探索研究不够,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监督检查等机制落实不到位。

二、原因分析

(一)宏观谋划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意识不够。基层机构编制部门习惯于具体的微观管理,往往局限于按部就班地完成项目调研、审批、登记年检、编制统计等规定动作。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注重从区域工作大局出发,加强对各类机构编制配备标准的探索和研究,依法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注重拓展工作内容,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努力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宏观指导。

(二)前瞻性研究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路不开阔。一些机构编制部门习惯于把自己封闭在单纯业务审批的圈子里,“就机构谈机构”、“就编制论编制”,视野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这种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要从事务型的业务审批中超脱出来,逐步由重具体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重日常管理转向政策研究,由单纯批机构、批编制、批职数,转向前瞻性研究,通过有效地运用机构编制“杠杆”,提高政府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三)多方统筹机构编制配置的方法不灵活。目前机构编制部门过分强调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纪律性,而缺少机构编制管理的灵活性、创造性。基层编制部门机构编制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和僵化,往往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不足,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调制约、评估反馈等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发挥有效盘活机构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机构编制观念。一是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编制就是法”的意识,机构设置和职能取得必须依法获得,机构编制一经批准便产生法律效力并具有强制性,必须严格遵守,机构编制资源调配要保障各部门依法行政,利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不逾权、不失责。二是树立全局观念。要主动将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全区大环境中去审视、思考、实践,紧密围绕区(市)中心工作来寻求思路,研究情况,解决问题。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工作实际,将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最急需、最重要的部位,管好总量,盘活存量。三是树立统筹观念。注意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项改革的关系,注意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关系,确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路径,转变政府职能,为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奠定良好基础。四是树立效能观念。机构编制配备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要掌握适度原则,坚持精简、激发效能。机构编制需要公共财力作支撑,必须投入一定的公共财力养人用以办事,对机构编制的财力保障又具有长期性和强制性,在有限的公共财政总量内,要根据各职能部门运行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投入方式上进行科学配置,在投入规模上考虑财力的承受能力。要注重部门间横向调整,余缺平衡,做到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增机构编制的需求,又有效控制总量,为降低行政成本、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制度。按照“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服务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实施“机构有破有立、职能有转有变、编制有增有减、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方法。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任务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这就需要机构编制部门把握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点,适时适度地调控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要根据事业发展适时调整机构,对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原承担任务已完成的单位,予以撤销;对职责相近或交叉的,予以整合;对条件成熟、改革方向明确的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加快转企改制。要根据职能变化调整编制,对职能强化或增加的单位适当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或减少的单位适当减少编制,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调整的“杠杆”作用,通过资源整合重组,挖掘潜力,合理利用现有的机构编制和人力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个方面能动性,确保机构编制总量调控科学合理、满足工作需要。

(三)建立机构编制计划管理制度。编制计划管理是防止超编进人、控制财政增长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通盘考虑、优化整合和合理使用机构编制资源。如,青岛开发区探索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编制使用计划申报制度,要求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编制和人员情况,每年年底申报下一年度的编制使用计划,经区编办审核并报区编委审定后,按各单位编制空缺及需求实际,组织申报年度公务员及参公事业单位人员计划以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等工作,做到关口前移,从宏观上优化配置编制资源,合理使用编制,提高编制配备效益,控制财政经费支出。

(四)完善部门间协调配合制约机制。区市编制部门应积极协调组织、人事、财政、社保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部门间协调配合制约机制,细化各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职责任务,优化部门间工作衔接流程,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的横向协调管理,确保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如,今年以来,为贯彻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青岛开发区积极探索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和人员调配审核网上办理系统,将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社保等部门统一纳入系统,实现编制审核、人员调配、退休辞职等工作网络化办理,形成了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协作机制,增强了编制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五)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通过机构编制审批执行情况检查和评估、机构编制审计和考核、机构编制管理公开监督,以及开通机构编制网站、公开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科学、规范、公开。要充分运用监督检查成果,统筹配置现有机构编制资源,重点是根据监督检查提供的准确数据,加强机构编制统筹整合力度,提高科学配置水平,立足现有总量,稳妥解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社会服务中急需处理的新事项等,努力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益。

(六)不断提升机构编制队伍素质。要加强编制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通过轮岗锻炼、业务交流、学习培训和工作调研等途径,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战略思维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特别是针对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调查研究,多关注和搜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政府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度挖掘,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优化的有效方法。E:FQJ

关键词:资源配置 体制机制 行政管理

上一篇:打造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滨州模式 下一篇:打造与机构编制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