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2-10-07 12:56:04

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互动性少,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情景,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老师很勤快地在黑板上板书,或者深情朗诵文章,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在国内任何一所高中都是屡见不鲜,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互动性少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上课形式死板,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沉闷的气氛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没有兴趣去学习,自然就难以达到家长和老师所期待的在语文学习上获得成果。可以通过课间时间与学生多沟通,鼓励他们利用课间时间多涉猎课外语文书籍,增加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二、写作套作居多,不用心构思作文、缺乏写作技巧

高中作文似乎早就有一套写作套路,也就是俗称的写作公式,同一个样式可以应用于所有形式的作文。这种模式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这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写作套作多这个问题主要是学生阅读量少,从而对作文题目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和想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对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与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心路历程相呼应,才能笔下生花,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我们所熟知的名作,很多都是作者情之所动,形于笔触而成文。如老子于城楼下,激愤起笔,写五千余字《道德经》,成为千古绝唱;陆游于国破之际,写下《示儿》,打动国人的心;杜甫于国家存亡之际,留下忧思国家存亡的诗词,留下千年哀思。名著都不是用任务式的作文布置下去的,就像韩寒的《三重门》不是课标作文,而郭敬明的《孤独》也非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

没有感情的融入也就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没有思想的碰撞就没有文章的出彩。苏轼于仕途失意,遨游天地,悟出人生的哲理,《赤壁赋》中的哲理触动了后人更多思考。情动于中则形于言,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教师教学思维均为应试式思维,教学目的主要以应试为目的

教学思维决定教学成果。在高考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都是以应试为目的而教学。这样畸形的教学思维,自然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懂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意识是学习的一大动力。高中学生在应试教育及模式化教育的塑造下,主动思考能力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望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考试的无情让学生的作文只能是死板地应付。中国式应试教育,已经被诟病已久,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就更加要避免陷入这个囹圄,给学生错误的指引。如果作文成为一种公式的套用,那么学生的感情能够像公式一般镶嵌进入文字之中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感情,没有对生活的思考,就没有闪烁着个性与生命光芒的文章。情动于中,但是却被死硬的格式化作文限制文章的流光溢彩,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教师更应该启发学生多写有思想、有新想法的文章,而不是为了应试,为了少扣两分而憋出来的文字。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态度,打破应试囚牢,应从教师自身做起。

四、课堂课外拓展太多,潜心领会课文时间过少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拓展课外知识。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气氛,加大课外拓展,从而缺乏对课文的理解,无法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人的智慧总是耐得住时间的打磨的,通过学习前人的作品,将会得到身心的陶冶。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剖析课文,达到精读的目的。过量的课堂上的扩展,将会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令学生不易融入文章的感情世界。

高中语文教育还存在诸多弊病,教师与学生必须共同努力,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语文的写作也应该融入作者的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写出耐看的文章。

上一篇:关注积累 丰富素材 下一篇:授阅读之“渔” 增素养之“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