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研究

时间:2022-10-07 12:12:35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研究

【摘要】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速膨胀,大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更多的心理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特殊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探讨利用已有的辅导员队伍,摸索出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是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角色研究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上的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高校最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随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境况的巨大变化,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机体健康、心理却严重亚健康的特殊群体①。大量事实和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一个承受家庭、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较高,其心理问题有鲜明的特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因地域差别(包括高校所在地的地域差异及大学生生源地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年级差异②有着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是社会环境变革带来的冲击,二是家庭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三是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适应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恋爱和性有关的问题以及求职择业障碍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和具有挑战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师资力量基础薄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心理辅导员,许多心理辅导员是由专职辅导员兼任,他们一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③。可以说,专职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工作实效。

(二)教育条件缺乏保障

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加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等因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心理咨询机构可否对社会实施有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修与职称评定等问题。近些年赖,我国高校一般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中心,为全校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上述机构的运行前景仍然堪忧,存在诸如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公及工作区域狭小、相关资料匾乏、设施的维修保养经费缺乏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陈旧单调

高校目前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心理咨询或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但各种形式之间没有统一安排,没有就教学内容进行协调沟通,教学使用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不高,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围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压力等心理问题开展,关注的是如何排除大学生的各种困扰和缓解压力,而对潜能的开发重视不够。这种传统的“不出问题即可”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时,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及其角色发展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辅导员一开始就是以“政工干部”、“政治辅导员”④的面目出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从事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等级人才培养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6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确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走向。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因工作性质、职责、任务和原则都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向被视为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候选群体。一是时间优势。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政工人员,亦属教师编制⑤,但一般不需要上课,他们的全部工作时间都可以用来与大学生沟通,处理学生工作。二是信息优势。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队伍,直接面对学生,辅导员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业和身心健康,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就业方向等重要信息。三是沟通优势。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等方面与大学生很接近。四是角色优势。辅导员是联系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枢纽。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般也是以辅导员为支点开展的。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与转换

(一)角色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决定了这个群体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编制即使达到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其大部分精力仍将被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占据。高校必须有效整合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社会机构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开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绿色通道。辅导员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只能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集中精力搞好所带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勤练内功: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也非常突出。做好这两项工作不仅需要辅导员有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意识,还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技巧和方法,这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短版。辅导员应着重加强对心理咨询理论的学习,高校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制,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在岗培训与进修深造,经常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三)有的放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过程。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必须及时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通过学生干部、心理保健员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是贫困生及父母是否离异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⑥。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的工作中,笔者将上述因素列为评价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学生、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有失恋、重病或其它较大变故的学生等,并为他们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在平时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四)构建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状态信息网络

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龙头,以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骨干,以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⑦这一工作机制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后期跟踪等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这一工作机制的成功经验,笔者在所带学生中建立起了大学生心理状态信息网络,即在各班确定一名心理保健员,在各寝室确定一名心理健康信息员。心理健康信息员承担着关注寝室同学心理动态的职责,心理保健员负责收集本班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并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同时,利用自身系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一般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进行主动干预,如判断学生需进一步心理咨询则引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五)以人为本: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到学生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强的职业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借鉴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术,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疏导方式,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也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健康发展⑧。辅导员可以借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减少孤独感,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采用班级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注释:

①芮东华,赵鹏.《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科技信息》2010年第25期

②从笔者对所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中发现,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疏离和心理抑郁倾向比例要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年级的学生。其中,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突出,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最好

③参见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论文论文,滕易伊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第19页

④参见朱宁波,史仁民.《试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2期

⑤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

⑥李少英,石福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第9期

⑦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⑧王高洁,张旭.《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李 芳:江西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助教,专职辅导员。

韩迎春:江西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上一篇: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在Visual FoxPro教学中的... 下一篇:峰谷电价制度对企业用电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