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0-06 07:55:08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 要: 生态女性主义对男女的社会定位和角色扮演做了深刻的分析。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理论与女性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新时期的产物,同时也为创设真正意义上的男女教育平等,提供了理论保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女性生态主义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高等教育 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阶段,已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础部分,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社会中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新知识经济时代开始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向实用性观念转变,由过去的以课堂或交流为主,转向更重视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也成为了衡量教育真正价值的新标准。这一观念的变化,使得大学传统功能与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必须由两性共同完成。男性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如何达到性别比例的合理分配,则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

妇女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时下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女权主义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上世纪50年代起,由波伏娃等人发动了妇女争取自身平等权利斗争的第二次高潮,强调社会性别形成理论,从更深层次上探究认识男女性别问题。教育在此浪潮中成为了特别关注的理论,认为教育在“消除人的性别不平等上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生态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其认为所谓的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女性主义的生态学(The Ecology of Feminism)和生态学的女性主义(The Feminism of Ecology)。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论(Androcentrism),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来自人统治人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但并不完全是本质主义的,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原则的乌托邦。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社会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男性是把世界当成狩猎场,与自然为敌;女性则要与自然和睦相处。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于为保护自然而战,更有责任也更有希望结束人统治自然的现状――治愈人与非人自然之间的疏离。这正是生态运动的最终目标。生态女性主义主张自然世界与女性主义精神的结合。它认为应当建立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尽管生态运动不一定全是女性主义的,但它是深刻的生态运动,其性别化程度是令人震惊的。它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深刻的生态学意识是一种女性意识,或者可以说,生态意识是一种传统的女性意识。生态女性主义者关注地球上生态的严重破坏,森林消失,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对此感到痛心疾首。由此可见,生态女性主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女性意识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生态运动是女性化的。

二、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女性主义思潮蓬勃发展,使国人对女性教育的问题探究良多。特别是从生态女性学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存在资源浪费、专业男女生比例失调、性别歧视和角色分配不科学的问题。

1.高等教育中基本性别比例不协调

生态女性主义中倡导男女平等,认为女性与男性应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是实现男女平等和合理社会分工的舞台。由于女性主义者在这里,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神话被打破,原有的所谓“客观”的概念也被。虽说法律规定“男女平等”,但是社会现实中,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从儿童进入学校系统起,校长、督导、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是男性,女性教职工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是通常会在男性的监管下。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男性决策,女性服从。学校系统中的角色分工,尤其其性别的信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根生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让妇女应该享受的公平待遇大打折扣。在入学人数上,男性入学的机会远远超过了女性。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许多女性由于诸多如家庭、社会、经济等原因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且呈现一种态势:学历越高,女性所占的比例就越低。此外,专业结构人员性别数量不成比例。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刻板的社会分工的影响,女性偏向选文科类专业,而男性则偏向选择理工科类专业。造成了多数专业,如语言、师范、文学、秘书等专业女性偏多。这一现象在数学、物理、生物等专业中,则呈现出另一个态势:男性数量占绝对数目。这就表明,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是以男性为主导和中心的价值体系。

2.现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单一、僵化

在生态女性主义中,其信条之一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一个健康的、平衡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人与非人在内,都应保持多样化状态。现行的、统一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用特定的、固定的模式对庞大的高校教育队伍进行建构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修改,要考虑到不同院校、专业、教育对象和主体的特点,要理性和务实地接纳新的思维和评价模式,使得高等教育教学呈现可持续、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从而符合当前多元社会的需要。有以下两点可以解释的原因。

第一,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自然与文化的两分,生理(动物)世界与社会(人类)世界的分离,男女两性的区分,以及跨文化的观点,将女性与自然、繁殖、物质、他者性归为一类;将男性与文化、生产、形式、自我性归为一类。生态女性主义者格里芬(Susan Griffin)指出:我们不再感到我们是这个地球的一部分。我们把其他造物视为仇敌。森林消失,空气污染,水污染……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放弃了自我。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毁掉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肉体,甚至我们的遗传基因。

第二,物种的幸存使我们看到,重新理解人与自然(自身肉体与非人自然)关系的必要性。这是对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理论的挑战。反对将人与自然分离,将思想与感觉分离。概括地说,生态女性主义所主张的是按照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学原则重建人类社会。它强调所有生命的相互依存,将社会压迫与生态统治的模式两相对照。它是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女性主义回应,主张积极改善女性与环境的状况,并且认为这两项任务是息息相关的。

综上,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运动的价值是去听取无权者的呼声,尊重差异性;重视个体,重视社区层面,多方面考虑诸如文化、社会、政治、精神等人类的贡献。她们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如果两性差别能被考虑在内,发展计划的实施一定会取得巨大进步的。经济发展应当顺应女性日常生活的情理,不应当一味追求竞争和侵略的精神;男性和统治制度应当改变自己,应当富有责任感、教养、开放思想并且最终放弃等级思想,从而谋求人类社会真正的角色公平和和平。

参考文献:

[1]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外教动态,2000,(4).

[2]李杨杜学元.后现代主义教育视角下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探析[J].教育研究,2009,(1).

[3]郭爱妹.“他者”的话语与价值――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宋建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9,(1).

上一篇:再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世界史内容 下一篇: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关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