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培养

时间:2022-10-06 06:27:02

加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培养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渐铺开,新课改的目标也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而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培养。事实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靠几节心理辅导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学校开设的各个科目都应该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在所有科目中,语文课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既然如此,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进而加强语文学习心理的训练,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实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教书先育人,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课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教育任务,而且还兼有陶冶情操、塑造灵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把语文知识准确、顺利、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语文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加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培养。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意志。

心理学认为情感对学习有推动或阻碍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提高学习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反向的阻碍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状态,还要注意防止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所以语文课上老师要以民主、宽容、友好的态度,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经常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表情、高昂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节奏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和重视,把快乐和成功带给学生,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

意志则是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身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过程。意志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顽强意志对于语文学习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直接控制着人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能力的强弱和速度,控制着活动时间的长短。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健康的学习情感,顽强的学习意志,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利用所有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情感和意志。比如在课堂上巧妙地穿插一些小故事或唱首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借机组织以“语文与人生”为主题的辩论或演讲等,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亦可通过欣赏优美的古代诗词及美文,逐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和人文内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与生活、事业和人生的关系,当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可使自己增长智慧,陶冶性情,完善人格,还可促成明天的事业,语文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后,才能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健康情感,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志,语文学习的动机才能长久不衰,语文学习的动力才能绵绵不绝。唯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沉睡”的语文学习良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是推动语言学习的强大动力,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兴趣可以使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语文。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就必然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上来。其次,兴趣可以使人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如历史上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苏秦“刺骨”等。因此要想上好语文课,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积极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兴趣也。只有让学生“乐”学、好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进步做出及时而适当的表扬,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良好心理的关键。因为它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持久、饱满、热情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沿着良性的轨道前进;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利用课文,随时渗透人文关怀,熏陶学生的思想性格;如巧妙的设计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活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兴趣。又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要有个坡度,要给学生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幸福感,这样才能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切不可好高骛远,搞得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离。第三,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给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一个人只有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奋然前行;一个人也只有拥有了成就感――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就感,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兴趣和热情。对于成就感的取得,我们语文老师可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语来实现;老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批语,或鼓励、或指点;或认同、或否认;或娓娓化解、或慢慢诱导。让学生通过作文批语及时得到老师的建议和帮助,及时修正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诸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写作比赛、戏剧表演、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并适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实现学生成功的愿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目的,促使学生一步步迈向成功。

三、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当下,应试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上来看,虽然经过多次改进但平庸之作仍很多,不少作品从思想性、趣味性到文字的精致性,都算不上精品,却进入到了教材。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对大量精典著作的阅读。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学课堂教学仍然沿用生字、词语解释、分析意义、体味思想,以及大量的现代文背诵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这些都给学生的心灵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锁,失去了创造的精神空间,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兴趣。从教师的语文素养上看,多年来僵化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师这个群体的专业素养大大退化。使学校领导感觉到“教不了别的,还教不了语文吗!”的这样的荒唐之言。从学生应该达到的阅读量来看,教材所提供的阅读量远远不够!语文教育界近年来开始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开列出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看重的是当下的考试成绩,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上都局限于语文课本。语文学习本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现在却被异化了,变成了一件枯燥而扭曲的事,难怪那么多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语文了。

因而,唯有积极变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的这一伟大目标,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老师则需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打破单纯学习语文的局限性,在教学中要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的纯洁的学习环境。

总之,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做个有心人,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去做一点事,就一定能够为学生学好语文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任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翱翔!

参考文献:

《心理学》 华中师大出版社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中师大出版社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偏差及矫治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浅析 下一篇: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实现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