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研究

时间:2022-10-06 11:39:44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研究

摘 要:实施新课程,教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及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49-001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综合的专业知识素质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适应性。这次课程改革,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倾向,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具有科学、历史、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素养,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是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2.综合的专业能力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设计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等等。

3.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热爱祖国和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探索科学,追求真理。教育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自觉地投身于改革中去。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这对于实施新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4.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去调整自己心态?健康的心理素质标准是什么?这些不能不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之一。

4.1正确认识自己,勇于成为新课改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变革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而对于全新的新课改,部分教师便失去了自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消极否定自己。这种情况较多地体现在教学经验丰富、阅历相对深厚的教师身上。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他们满怀信心憧憬着新课改时,忽然觉得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与新课程大相径庭,发现自己的理念落伍了,方法陈旧了,甚至于出现不知该怎样备课和上课的心理,由此产生或回避、或抵触、或随波逐流的心态,致使新课改难以推进。第二,过分激进态度。这种情况较多地体现在年轻教师身上,他们大部分人思想活跃,接受信息较快。然而他们也容易产生缺乏冷静、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倾向,甚至有部分人提出要“废除讲授,提倡自学”“废除模仿,提倡创新”等过激的教学言论和行为。他们盲目尝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致使新课改事与愿违。

4.2善于处理师生关系,期望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自由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来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也是课堂的权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俯视”学生,学生“毕恭毕敬”。教师已习惯于命令与服从、传输与接受,从而导致师生缺乏交流,缺乏理解,师生之间根本谈不上心理相融。新课程从人文关怀出发,倡导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因而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的态度主动走近每一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信息,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对待学生情感方面,要让自己始终处于亲和、轻松、真挚、愉快的心态之下。

4.3勤于接受新知,期望学生超越自己。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努力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对于教师同样适用。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素质一时很难适应新的要求,有跟不上“形势”的感觉,心理上产生了无助和焦虑。另外知识爆炸和网络普及,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和各种大众媒体中找到自己学习所需的知识,甚至可以通过远程距离教学,接受优秀教师所给予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已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惟一源泉。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缩短与时代的“距离”,超越自我。

4.4恰当控制情绪,客观评价学生。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并客观评价学生,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偏差,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注意每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

二、怎样提高教师素质

1.自我教育

教师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进行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

2.严格要求、做好榜样、为人师表

教师是除家长之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注重态度、仪容、语言,从而有利于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方面的表现不但需要在课堂上锻炼,而且需要在课后和生活中严格要求才能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治学严谨;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有爱心、有耐心;认真备课;课堂上更是严格要求自我、精益求精。

3.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

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教师不但承担着提高学生智商,也有培养学生情商的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有一定的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呆板式已经过时了。在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教学语言要不断丰富,充实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如广告语、流行语、网络语言等生动形象、幽默的话语和行体语言,既能够振奋精神、活跃课堂情趣、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课堂是教师发挥水平的舞台,主体观众是学生。但教师选择唱独角戏不是一个好策略,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合适的提问、精心安排的故事、游戏或竞赛,把生活中的现象或时事结合穿插到教学中。

总的说来,教师真诚友好的教学态度、扎实的基础、专业的水平、端庄的举止、准确的语言、多种教学方式、合理的活跃气氛手段会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新媒体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运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