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不良反应56例分析

时间:2022-10-06 11:38:43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56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并调查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56例因为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安排专人对造成患者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的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且观察患者的器官状况以及临床表现和相关指标,再做出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结果: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构成比为21.43%,参麦注射液为14.29%,炎热清注射液为10.71%,红花注射液为17.86%,生脉注射液为8.93%,复方苦参注射液为12.50%,热毒宁注射液为3.57%,复方风湿宁注射液为10.71%。而累积系统为全身系统的有23.21%,消化系统的有14.29%,神经系统的有28.57%,呼吸系统的有26.79%,血液系统的有5.36%,皮肤系统的有1.79%。

结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调查和监管力度加强,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39-01

中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的指导之下,经过现代技术所产生的一种药剂。它是在中药或者天然药物当中提取出来的有效物质所制成的灭菌制剂,也可以是在临床前用来配置溶液的无菌粉末或者浓缩溶液[1]。最近这几年,中药制剂的应用范围开始越来越广,而因为它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开始越来越多,这些不良反应对药物的临床应用造成了严重的干扰[2]。鉴于这种情况,本院进行了本研究,对5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56例因为中药制剂所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在13岁到7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6±2.2岁。其中,患者的原发疾病是心脑血管的有22例,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有13例,骨关节疾病患者8例,其他疾病患者13例,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1例。

1.2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56例因为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安排专人对造成患者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的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患者的简历分析患者的病情及其病因,并总结患者的始发病例。还要对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患者的病情基本档案,并且观察患者的器官状况以及临床表现和相关指标,再做出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当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值均采用±表示,P

2结果

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和表2。

3讨论

中药制剂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制剂,其生物利用度很高,而且起效的速度也极快。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中药制剂在我国的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可是近些年来,有很多可靠数据都显示出,我国因为中药制剂所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已经仅次于抗菌类药物[4]。所以,针对本情况,本院作出了本项研究。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对此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力度进行加强,这样才能够降低其用药的风险,因为将用药的安全性提升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多为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药物,其中药制剂的成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般还含有淀粉、蛋白、树脂等半抗原,很容易使抗体或者淋巴细胞发生不良反应[5]。再加上不同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在药物成分的提取和药物辅料的添加上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差别,这也是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一大原因[6]。中药需要依据中医辨证进行论治,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会将中药制剂本身的特性忽略掉,这样就会使不同体质的人群出现不良反应[7]。在累及系统/器官方面,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比较多。因为中药制剂的成分都具有单一性,所以一般的中药制剂都有很强的抗原性[8]。而神经系统的损害可能和患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有关系,这会导致神经系统的药物浓度增加。

和其他的药物一样,中药制剂同样具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干扰。经过本次研究,笔者认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调查和监管力度加强,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代全.中药临床差错及纠纷的成因与对策[J].中医杂志,2011,08(12):156-157

[2]程素华.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03(45):1645-1646

[3]王志国,巧,吴兆恩,李连达,魏峰.清开灵注射液引发Beagle犬类过敏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10,04(37):1123-1124

[4]孙创斌,周斌,缪士平,杨胜,胡天祥.高原军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1,05(12):658-659

[5]潘昌华.2008年度浙江湖州市中医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2(16):169-171

[6]高天,郑莉,郑行林,何燕,阎博华,陶孟姚,张婷.苦碟子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观察分析[J].中药与临床,2012,04(41):146-147

[7]李连瑞.1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师,2010,10(12):1325-1326

[8]孙新,颜敏,王兰明,李少丽.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新药杂志,2011,06(25):3254-3256

上一篇:50例前不均倾位临床分析 下一篇:口腔不良固定修复体10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