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1:45:27

中药药理学论文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比较密切,同时学科发展很快,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实践教学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考试改革三方面对《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享。

1探索实验法在《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在本科首次设立中药学专业,并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笔者对《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力求完善。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培养研究型的中药学人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写作水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加强科技写作能力等等。以往学生往往比较被动,按照实验指导一步步去做,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的缺陷,进行了一下探索。

1.1课前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扩大知识面

药理实验往往有多种方法,基于学时的限制,不能一一去做,但是,课前的思考题就给学生打开思路,思考题包括①xxx实验有哪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②查阅各种方法的实验实例,并比较分析③根据实验原理,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其可行性,并优选部分方案在课堂上尝试。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加强实践操作,并在学生操作时,根据不同的步骤提问问

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首先,培育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先看,再动手,再看,再操作。播放有关实验规范操作视频,看看规范动作,然后自己操作,带着操作中的问题,再看,看后再操作。让每一个同学都动手操作,避免眼高手低。

1.3课后不写报告而写论文

以前在学生毕业答辩中,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毕业论文,有些甚至基本的格式都搞不明白。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实验后,不是写报告,而该写论文。一个实验就写一篇论文,严格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模式去写,把课前的文献查阅、课堂上的具体实验过程、课后的思考讨论等等写出来,并附上参考文献,成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使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在毕业论文的书写中,明显优于前届学生,论文书写规范、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处理方法正确。

2改革理论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新兴学科,很多研究尚不成熟,目前很多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是很明确,甚至存在争议和分歧。因此现行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文献综合报道,而可能不是最终结论。同时由于每一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很难记忆,而教材中简单提及的某些中药的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机理对于本科生来说也很费解,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打破传统的填鸭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通过查询资料、互相讨论以及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制作课件并挑选部分学生课堂上讲授,并记录平时成绩。课堂上加以引导,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例如,文献查阅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演讲能力等等。教师则主要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由于知识结构不全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中药药理学》不足百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的很快,这样可以使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3.加强考试改革,使学生避免考试突击,考后很快忘记

考核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实验技能的考核,也是衡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关键所在。因此, 加强《中药药理学》考试改革,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药药理学》课程的考试,特别要注重以考促学,正确引导。目前多数学校考试计分方法往往是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而平时成绩往往就是考勤加上实验报告,学生在考试前又多采用突击的方法。为了改进这种方式,加强平时成绩的记录,平时成绩和考试各占50%。而平时成绩包括了考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论文的写作、理论课程的预习与讨论、总结及讲授等等。并且对每项成绩进行综合、加权得出最终成绩。使学生如果平时不好好学习,即使考试突击也难于过关。这样把功夫用到平时,需要掌握的知识自然就掌握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平时和考试相结合,同时成绩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增添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和达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3.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步骤,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

(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规范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4)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4.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实验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周大兴,李 岚.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论中药特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02):68―69.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改革

实验教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结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其操作容易、方法简单,内容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加强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开设设计实验课,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本学科几年来在中药系进行的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于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始终停留在验证性实验阶段,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设计。加之在课程安排上,中药药理学紧排在药理学之后开课,学生不能把中药药理学和药理学很好的区分开来,认为中药药理实验仅是药理实验的简单重复,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较差,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有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已经很难跟上当前科技术的发展步伐,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意义

设计性实验(designing experiment)又称探索性实验(exploring experiment)或模拟性科学研究(simu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针对未知或不全知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实验实施的基本程序与科研过程是一致的。设计性实验的科研思维教学是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它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格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成长主要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而任何外在的影响因素要想发挥出驱动力,都必须首先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诉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其个性得到的发挥。而设计性实验教学就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计性实验中要起到引导、提示、帮助作用,而不能全部包办。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考虑到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提醒学生注意,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办法;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评估、总结整个实验过程,并指导撰写实验报告。

四、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课的具体实施过程

1.指导与组织。设计性实验课前,教师首先介绍实验目的、选题的原则与方向、实验内容的范围、实验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就设计性实验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开展讲座,讲述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提供科研思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将被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2.选题。题目的产生共有三条途径:①从自拟《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中选题。②从教师在研项目中选题:选择项目中某一部分,具体内容的确定与教师联系。

③学生自由选题:学生报名,带教老师根据目前机能实验室基本条件认为可行后确定。

3.收集资料及设计实验方案。选题确定后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写出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综述。进一步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写出开题报告。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促使学生认真查阅文献,积极思维。学生们也始终保持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前来同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或者就某个设计中的难点进行咨询。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因而他们的好奇心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期盼着通过实验找到答案。同时,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也使学生加深了认识,在思考中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过程了然于心。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实验方案都进行评阅,就其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教研室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就学生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了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4.实验操作阶段。在与教师沟通确定实验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包括动物实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实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步骤。要求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提取实验结果,按论文形式书写研究报告。设计性实验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操作课前认真备课,以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还要预先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正确进行所有的实验操作的演示,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纠正。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因为设计性实验不可能一次完成,要进行多次操作,这就需要开放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每次开课前都要认真检查并调试仪器设备以确保正常运转。实验最终成功与否,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期间,学生们完成了多项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认真,勤于思考,积极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充分体现了他们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作风。在实验结果后,基本取得了与预期一致的实验结果。

5.考核体系。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实验动手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及论文文字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定。

五、对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课的评价和意见

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是一个连续的、紧凑的过程,其所融汇的知识面更广,相对难度和操作复杂性增大。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亦可能涉及多种实验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更新,做到知识丰富、技术全面,既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技动态,又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还要跟踪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设计性实验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性实验课还破除了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树立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都是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做实验,实验结果也是预先知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从实验试剂、材料、仪器的准备,到操作实验、记录结果、撰写论文式实验报告均自行完成。每个步骤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都充满了挑战,结果也是不可预知的,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结果必须自行进行分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时间短,设备受限,个别学生草率、应付,有些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巩固实验教学所取得的成效,避免学生产生不认真实验、蒙混过关心理,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再安排一次讨论课,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以便对实验中不合理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师也可在综合各组实验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出今后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还可对实验设计本身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完善。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分别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思维的培养、声像教材及双语教学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沟通能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3]。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因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进行实验,无需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的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所以我们教研室老师应对实验教材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并随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增添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材,并且每1~2年即对教材重新组织修订与编写。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药药理实验室,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整体动物实验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电教室等。实验课尽可能采用近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3 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讲义中的给药顺序,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最基本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掌控,请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和步骤,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学生学会掌控时间,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3.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

3.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科研实践归根结底是为解决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6 设计性实验[5]与科研思路的启发

针对中药中有许多尚未阐明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实验课的内容中安排2~3次综合设计性实验。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实验方案来解决该问题。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加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并且可以利用任何最新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教学学时内安排的实验内容只能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难以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另外有些实验内容周期较长,学生仅能通过示教教学接触,不可能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拟添置或拍摄录像片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比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分子 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周期较长的实验等。通过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5 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由于英语在专业领域内是通用语言,我们采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日后的专业文献阅读及与同行专家的交流能力,英文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以便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需要我们具有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问题交流的能力。因此在中药药理实验课中,我们拟采用双语教学,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2]周大兴,李岚.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论中药特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2):68-69.

[3]陆茵,方正.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教育,1999,18(5):18-19.

[4]何晓山,李秀芳,代蓉,等.开展中药药理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60-61.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91-01

中药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就是中药药理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然后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中药药理实验大部分是整体动物实验,首先,学生,尤其是女生必须具备接触动物的心理素质,克服在接触动物方面的一些担忧和恐惧,这是做好中药药理实验的前提之一。其次,熟练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如动物(重点大、小鼠、家兔)抓取、固定、标记、各种途径的给药方法、取材、常用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教师做好标准化操作示范,然后监督学生予以完成。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乐意自己一个人主动完成实验操作,就会旁观别人实验,老师要多多鼓励这类学生,带领他们多接触动物,必要时候手把手教学。实验课上,要坚持少讲多练的原则,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操作,对于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至能够熟练掌握为止。另外,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试剂和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可以拓宽同学的接触面,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尽快的开展工作。

2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是实验观察与操作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以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药物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分组、给药方案、实验仪器的调试、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都必须独立完成,并写出预实验方案。

再次,确定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对每组的预实验方案展开集体讨论,并结合实验室的现有条件,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最后,按此方案完成实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时间的掌控,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 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实验报告的书写,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认为,实验报告只不过是交给老师的作业而已,有些学生不会写实验报告,如实验项目缺项,专业术语不规范,表格五花八门等或者把《实验指导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抄一遍,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罗列一堆,而全文最重要的实验结论和讨论部分往往不知所云。使有些本科学生直到毕业仍然不会书写实验报告。这直接反映在这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仍不会记录原始记录,仍不会使用科学语言撰写科学论文,所用文字基本上是大白话,给研究生带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首先,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书写实验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可以初步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来书写实验报告:带教老师应就有关中药药理实验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包括项目、内容、术语、图表、参考文献等给予学生详细讲解,尤其注意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讨论是实验报告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医药理论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讨论和结论部分。在实验报告上交后,带教老师要认真批阅,将集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详细给学生进行讲解。

最后,要落实考核机制。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最终考核形式,需要建立一套成绩评估方法。中药药理实验课最终成绩由实验设计(2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50%)组成,每个部分都应建立一套评分细则。实验课的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40%以引起学生重视。

通过按照科技论文格式来撰写实验报告,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科研素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建岭,崔娟.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5):104-105.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099-02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3]。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因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进行实验,无需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的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所以我们教研室老师应对实验教材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并随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增添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材,并且每1~2年即对教材重新组织修订与编写。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药药理实验室,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整体动物实验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电教室等。实验课尽可能采用近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3 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讲义中的给药顺序,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最基本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掌控,请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和步骤,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学生学会掌控时间,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3.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

3.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科研实践归根结底是为解决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6 设计性实验[5]与科研思路的启发

针对中药中有许多尚未阐明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实验课的内容中安排2~3次综合设计性实验。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实验方案来解决该问题。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加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并且可以利用任何最新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教学学时内安排的实验内容只能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难以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另外有些实验内容周期较长,学生仅能通过示教教学接触,不可能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拟添置或拍摄录像片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比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周期较长的实验等。通过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5 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由于英语在专业领域内是通用语言,我们采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日后的专业文献阅读及与同行专家的交流能力,英文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以便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需要我们具有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问题交流的能力。因此在中药药理实验课中,我们拟采用双语教学,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2]周大兴,李岚.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论中药特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2):68-69.

[3]陆茵,方正.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教育,1999,18(5):18-19.

[4]何晓山,李秀芳,代蓉,等.开展中药药理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60-61.

[5]周慧君,吴洪海,王增.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重心探索[J].药学教育,2008,24(1):47-49.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4-02

《中药药理学》是我校制药工程(中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桥梁,中药药理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它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1]。由于农业院校的《中药药理学》课程相对中医药院校而言,课时数偏少,且本科学生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很难有预习、复习的自学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就近些年对《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应用人才,必须要有一批知识广博、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素质教师做指导。教师在培养这些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在讲授本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科研和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提升自己,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为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我院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法中采用了PBL模式,这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探索的能力。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具有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以及了解学生需要的能力,具有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应该多走出去,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加强与外校的联系和交流,以吸纳最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始终保持自己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2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来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认真查阅和探究《中药药理学》教学方面的论文,虚心向各兄弟院校学习请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摒弃陈旧的授课方式,尽量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替代了大量的板书,不仅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形象,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PBL是一种逆向学习模式,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那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中药药理学》既要遵循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药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2]。因此在授课中讲解与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时,学生会对传统医学的“证”提出和现代医学哪些疾病相对应,临床上如何运用药物等问题,教师要通过实例把中医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联系起来,这大大加深了学生理解中药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的关系。如讲解解表药主治表证,其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全身酸痛、鼻塞、喷嚏、流鼻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证。表证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道感染(感冒、流感),也包括某些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学生会对此提出临床上的疾病用此类药物治疗的机制,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解表药具有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理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并记忆解表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并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我们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学生不仅掌握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还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转变考试模式

以往的《中药药理学》考试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检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够重视。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考试中应按照“综合考试”的思路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的内容上,减少了死记硬背的问题,重点考察学生融会贯通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考试的形式也从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分组开卷讨论综合性临床病例的解决方案设计和闭卷考试联合运用模式。以往《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和出勤率给分,改革后我们制定了新的成绩评定方法,即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3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设计思路占30%。这样达到了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了该科的教学质量。

4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的《中药药理学》实验室是开放的实验室,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参加实验室。为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我们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以利于他们更快的成长。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教育的一个综合性科学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更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出色的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学生都是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就参与到我们的科研课题中,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学习经历为他们后来的读研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还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做报告,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到课题的研究中。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为学生完成毕业专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对此方式也给与了好评。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楚生辉,刘敏,于晓敏,等.PBL教学模式对学生《中药药理学》理论课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28):225-226.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教师要想在讲台上讲好课,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参加科研工作,不断地开拓视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廷利如是说。

刚从俄罗斯风尘仆仆归来的李廷利教授刚刚给研究生上完课,又要奔往实验室,不日他还要飞往匈牙利。身兼中药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和科技处处长的他,终日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创新,学术的核心

心血管、肿瘤、肝炎无疑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因此,这三个领域也就成了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而常用的安眠西药副作用非常大,而且很难保证睡眠质量。基于此,李廷利教授另辟蹊径,在祖国医药宝库中发掘改善睡眠的方子,在校内率先开展了睡眠领域的中药研究,这样的研究在国内也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目前,学校中药药理研究室已经在睡眠研究领域稳步地发展,先后购进了国际先进仪器16道生理记录仪、脑微透析仪、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等仪器,并且和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在睡眠与认知领域开展了国际合作,并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如今,李廷利教授已主持或参加过3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研究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攻关项目各1项,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一篇被SCI收录,编写学术专著4部,在中药药理专业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精品,教学的目标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这样一句话:“我最喜欢听李廷利老师的课!”李廷利教授的课堂历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006年,他被评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如今,已从教20多年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在他的努力与带领下,2007年,《中药药理学》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在知识培养模式方面,李廷利教授不仅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还重视知识的全面发展。他不仅为数以千计的本科学生上过课,并且亲自带领同学们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还长期指导本科学生的实验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们在生动的实践课中领略专业知识的奥秘。此外,在药学院学生重药轻医的形势下,他经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中药药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及其新用途进行的药理研究。中药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所以说,我们要中医、中药并重。而且,我们不但要沿袭古老的中医文化,还要利用当代先进的技术方法、实验手段来逐步完善这个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科学领域。”

在承担主干课程《中药药理学》教学的同时,李廷利教授还承担本科生的《药理研究中的生物模型》、《药物毒理学》、《药膳学》、《食品安全性评价》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在担任博士生导师后,他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上课,为此深受学生的欢迎、爱戴与尊敬。

作为一名教师,李廷利教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能教”。如果说“能教”只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那么“会教”才是评价教师的优秀与否所在。李廷利教授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最惨败的事情莫过于被学生“罢课”。他曾亲眼目睹过被罢课教师的痛苦,并以此为鉴。在他的课堂上,不但从未出现过罢课现象,而且总是座无虚席。其中不但有本班的学生,也有慕名前来听课的外班的学生,更有“虚心求教”的教师。他的一位研究生说:“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当同学们得知他是我的导师,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时,我感到光荣与骄傲!”

虽然,李廷利教授强调教师本身要“能教、会教”,同时,他也强调教师并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百科全书,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我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一些启发性、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努力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他如是说。

近几年来,李廷利教授承担了省、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6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医高教研究》中,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

经过20多年的教学生涯,李教授在中药药理学科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先后参与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的编写工作,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药理学》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药理学》(供长学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自编了《药理研究中

的生物模型》、《中药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等教材,真正做到了精心教学、创新教学。

奉献,师表的精神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是李教授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在这个问题上,李教授的体会是:学会做人并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教师本人的终身课题,而这个课题的中心就是“师德”;学会做学问并帮助学生学会做学问。先做人,后做学问,是李廷利教授的处世哲学。

对待他人,他总是平易谦和,正直热情;对待自己,他总是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从教20多年,李教授凭着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教书育人,乐于奉献。长期以来,其育人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同行及学生的充分肯定。在要求学生学业上进的同时,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学生们做人方面的教育。他是一名出色的教师,他期望他的学生要比他更出色;他是一位普通的公民,他要求他的学生像他一样事事求真。

为师慈如父。2000年,李教授派自己的两个研究生前往安徽学习,当时科研资金还很紧张的他却特例为她们买了两张卧铺票,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并给安徽负责接待的老师多次写信、打电话,请务必多多关照,且坚持亲自为两个学生送站。在两个学生将要登上火车的时候,他特意叮嘱了其中年龄较大的学生:“你们两个女孩子出远门我实在不放心,你们父母不在这儿,我就是你们的父母,我要对你们的安全负责。你们去了安徽,千万注意安全!”这不是客套,不是做作,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真情流露!

两个学生走了,可老师的心却一直没有放下!

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他更是慷慨解囊,急困难学生所急,想尽办法帮助困难学生。有一名研究生,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当时并不富裕的他知道后,就从自家拿钱替他交上,保证他完成了学业。

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作为导师,李教授可谓“功德圆满”。他以自己博学、专学的业务知识,良好的“师德”形象征服了自己的学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自1999年以来,他共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如今,李廷利教授已是桃李满天下。

李廷利简介

李廷利,教授、医学博士,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省级其他各种奖励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在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一篇被SCI收录,编写学术专著4部。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中药药理与临床》(CN:51-1188/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药药理与临床》主要刊载中药实验药理及临床药理研究相关的论文,同时也有关于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发现、发明、改进、思路与方法的综述性文章。

中药药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 科学 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1]。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2]。虽然 中国 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3]。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4]。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 现代 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整体观思想。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5]。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现代科学化。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 规律 。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着重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中药复方药理学。

20世纪90年代,sheehan[6~7]发表了中药复方汤剂 治疗 皮肤病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论文 ,运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观察了服用中药复方汤剂对过敏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复方汤剂疗效显著。pc-spes在美国的兴起,是中药复方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证。专家[8]认为pc-spes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剂型质量控制较好和疗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完全可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确证,可以进入欧美主流药物市场,关键是研究工作的质和量。

2 应有创新性科研思维

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急需新的理论、学说和方法作为指导,否则不会有突破性成果。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有创新性科研思维。纵观我国医药 发展 史,之所以未获得重大突破,重要原因是缺乏革命性影响的科研思维,缺乏如dna双螺旋结构、放免测定、pcr技术等创新性理论和技术。要创新就要有争议,应鼓励那些虽有争议但富有独特见解的理论和方法,并给予经费资助和支持[9]。

从血药浓度法到国内学者提出的生物效应法正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它给中药药动学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兴旺局面。抗疟药青蒿素药动学研究正是成功地利用了生物测定法,得到了符合who要求的药动学参数[10]。近十多年来出现的“证治药动学”、复方“霰弹理论”、“中药胃肠动力学”等新思路也使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迈向一个新的阶段[11]。

3 合理使用动物模型

药物的药理学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动物模型是科学和客观阐述药物药理作用的重要前提。化学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往往是针对其某种或几种特定的药效进行的,因此在选择、制备和使用动物模型主要是针对其要观察的药效或药理作用机制而确定的。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复方是对证治疗,其治病原理是立足于整体,通过复方中所含各单味药的相互协调和补充而发挥调整“阴阳”“气血”“虚实”的平衡以纠正盛衰,其药效是方中所含多种药效成分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环节而产生的综合效应。鉴于中药复方药理学作用的特点,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动物模型时应有整体观念,针对中药复方的主效应,从多个相关的病理生理学角度选择和制备动物模型。

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并步入正轨。肾虚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动物模型,脾虚模型研究工作量( 文献 量)居第一位,血瘀证模型是造模方法最多的证候模型,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医动物模型实验的文献有数百篇,证候百余种,覆盖面包括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辨证等[12]。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广泛使用了许多证的动物模型,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处理动物作为肾虚模型、甲状腺和利血平处理作为阴虚模型、大黄处理作为脾虚模型等[13],实践证明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由于目前关于证的生物学本质尚不清楚,这些模型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还需要深入进行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

4 加强方剂临床药理学研究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新药及上市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作出客观的评价。临床试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药品临床研究中普遍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安慰剂等多种科学方法,力求临床试验的结果真实可靠。

中医的临床研究报道数以万计,但至今缺少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的临床实验报道,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根据李廷谦等[14]的文献调研报告,32,939篇临床研究论文中,属随机对照试验(rcts)者共3 312篇,占10.06%。双盲试验极少,仅有71篇,占2.14%。这些使试验结果的前瞻性、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德国科学家开发的银杏叶制剂,其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均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积累的资料非常规范完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15]。循证医学方法可对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提高疗效;完善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对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现状、存在问题作出分析;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16]。

5 与物质基础研究相结合开展中药复方药 理学 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特别是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是我国目前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一种认为除蛋白质及大分子鞣质、树脂、重金属离子、草酸等小分子外都是“有效成分”,所谓“全成分论”或“多成分论”[1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有限和少数的,并提出真正吸收入血后的成分才真正起 治疗 作用[18]。

面对这一问题,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有数种研究策略。

一是回避这个难题。认为中药血清成分定性定量没必要进行,或难以进行,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太繁杂,不清楚,不能代表母方的效应。故采用非血药浓度法研究方剂药动学[19]。另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时,仅研究中药提取物的生物活性[20];“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只是观察服用中药后含药血清的离体药效[21]。这种研究方法在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面没有直接推动作用,但能说明药效的机理,为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提供药效学方面的数据。

二是以提取单体的效应与原方的活性相似来判定该单体引起了母方的效应。一般先分离提出单味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单体),再研究单体的活性,并与母方比较,根据二者活性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推测,该单体诱导了母方的效应[22~23]。这一研究方法并未证明分离提出的单体随母方口服进入了血清。但这种研究方法能阐明中药中存在哪些化学成分,各种成分有什么生物活性,确证中药的药效,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数据。

三是对中药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认识中药进入血清的化学成分。中药体内成分研究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方法,优先开展方剂吸收入人体内的成分分析研究[24]。或者结合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考察中药胃肠动力学、血清药化学等有效组分动态变化的主要过程,实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 现代 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的表达 [25]。

6 结语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宽及深入,很好地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药学理论结合,化学成分分析与药理效应研究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药理研究结合,所取得的结果终将可以揭示中药作用原理,有效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指导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制,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 参考 文献 】

[1]张永祥. 中药药理学新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

上一篇:中药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