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的要点探析

时间:2022-10-06 08:45:06

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的要点探析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人数逐年增加,国民文化学历水平不断攀升的同时,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就总体形势来看,各高校在传统保健课程教学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尝试对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的要点展开探析,以供广大工作同仁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传统保健课程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66-02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对高校办学做出要求,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更是明确指出在高校内开设传统保健课。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的意义,然后结合教学现状,指出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应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传统保健课程教学展开探讨,以期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的意义

(一)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传统保健是体育专业院校办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随着时展,该课程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获得更大范围的延伸,保健课程教学不仅包括运动保健与损伤、体质与健康、运动性疾病、卫生保健,还纳入了营养、健康检查、医务监督、按摩等新内容,更加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紧密性。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保健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保健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现代化体育理念。就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里,保健指导员、康复医生等职业市场前景广阔,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势必成为这一新兴市场的主力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体育保健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能够用于指导自身及他人的体育锻炼,进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

(二)培养学生锻炼兴趣

实践经验证明,大学阶段的运动习惯和体育兴趣往往对学生未来的体育行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大学体育课堂中所形成的锻炼习惯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运动行为。与其他体育科目相比,传统保健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利用传统保健课程的这一优势,在高校中广泛开设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中华民族传统保健博大精深的内涵、起伏转折的动作特点与现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使其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增加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能够以拥有这样的文化项目而自豪,这样一来,传统保健课程的魅力大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二、传统保健课程教学现状

围绕这一课题,研究人员在互动网站上了一则"高校传统保健课程开设情况"的网络问卷调查,问卷一经,吸引了广大网友参与讨论,截止到调查时间终止,共有来自全国86所高校的约9000多名大学生网友参与调查,有效率96.5%。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86所学校中,开设传统保健课程的仅占42%;在开设有该课程的学校调查中,发现78%以上为体育专科院校,而普通本科院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仅占16%左右,专科院校开设该课程的比率最低。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传统保健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对部分院校展开调查,发现当前传统保健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够

调查分析发现,不仅仅是学生,包括体育教师、学校等在内的各个教育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传统保健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影响该课程教学的首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引发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校园事故屡见报端,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受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性格表现出孤僻、自我、封闭、任性等不良倾向,体育保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学生人格、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缓解学生心理矛盾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未能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列为体育保健教学的对象,也就不能在实践教学中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帮助,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未能获得发挥。

(二)传统保健教材与师资建设有待完善

在对开设了传统保健课程的部分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学校该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普遍表现出重技术、轻理论,重视学、轻个体差异的情况,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课程编排死板等现象严重。这些学校的保健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术性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分别为0.55%与94.5%,令人堪忧的是,在对上述课时安排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约九成以上的传统保健课程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多为泛泛而谈,学生反映无法获得相关的保健与卫生、自我医疗监控、康复评价等知识。体育保健实践教学的科目多种多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校以太极拳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智力特点,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难以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健课程教学的效果。经调查研究还发现,普通院校中承担传统保健课程教学的教师极少为专业体育保健教师,整体呈现出偏老龄化的特点,有些学校甚至直接选用武术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学,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师资队伍专业素养较低,影响了体育保健教学质量。

(三)评价体系亟待改进

评价是传统保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然而,就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传统保健课程的评价体系亟待改进,表现出较大随意性。据调查数据显示,约76.5%的本科院校未能设置详细的考核标准来综合评价学生康复状况,大多数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多采用动作规范标准的技术性考试与日常考勤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而不是从保健课程的特殊性角度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保健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展开评价,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锻炼实效,学生缺乏锻炼目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完善传统保健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内开设传统保健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保健水平,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当代大学校园事故频发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甚至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也是困扰学校与家长的一大难题。学校各部门,特别是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传统保健课程教学,认识到该课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前提,是加快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加大对传统保健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健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场所和设备,积极聘用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积极促进体育保健科研建设。

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教师应将传统保健课程教学与其他普通体育课程区别开来,突出体育保健教学的特殊性,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生活体育的习惯,能够具备一定的运动保健知识和技能,进而学以致用,为自身体育锻炼与他人损伤康复提供指导。

(二)完善教材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材的设置上,应紧紧围绕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突出教学目标。主动走出以往"重技术、轻理论,重学、轻个体差异"的模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安排,适当增加体育保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帮助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功能特点。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紧跟时代步伐,将时下最新的体育保健知识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传统保健的内涵,突出课程教学的时代性。适当添加保健运动处方、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具体内容,突出课程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善于观察学生身体机能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教学,突出体育保健的针对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传统保健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交流,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健全学科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学科考核评价体系,设置明确的教学评价标准,不仅是推动传统保健课程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教师应主动摒弃传统的单一化、随意化的评价办法,鉴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上应采取区别管理。新型评价体系应从保健教育与保健意识的养成入手,从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根据不同身体状况制定相应康复处方,执行医务监督,体育锻炼参与度,自我身体技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综合测评。

四、结束语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然而,民众的身体素质却呈现出较低水平。高校开设传统保健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雪红. 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 华章,2012,19:242

[2]申忠华,罗华,王超,唐磊,肖东. 中医传统保健课程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中的应用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3,05:128-129

[3]韩洋.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0:318-320

上一篇:浸润数学课堂,构筑建模思想 下一篇:培育“家园文化” 助推社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