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时间:2022-10-06 06:21:14

反思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摘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概述了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以及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并反思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希望通过反思让广大心理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到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存在的一些缺陷,并以此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9-02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校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提前感受了这些大的压力,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等。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加之由于家庭的残缺和不和谐,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公民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 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政府与社会对灾区人民开展了积极的心理援助活动,可见心理健康维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随着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笔者深切体会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思。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笔者在担任某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期间,曾与多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做过学习交流,参阅其他资料,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有以下特点。

1.学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还较小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明。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重视不够。心理辅导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学校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担任的,重点学校相对重视,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担任。但是由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普遍存在不足。

3.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还比较排斥,不愿进行心理辅导,对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心理辅导,愿意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笔者的咨询辅导实际、相关资料和与同行的较多的沟通,认为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中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3.青春期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心理问题,比如:早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弱、过分关注自我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广大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其他心理辅导教师的反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反思,以期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共鸣。

1.反思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当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时,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我们应该秉承“非指导中心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每个前来咨询的中学生,将问题说完都会问到“老师,我应该怎么做?”,这似乎暗示着中学生内心是渴望我们给他们一个具体明确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也似乎暗示着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协调,作为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2.反思中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而言,正如笔者所提及到的,大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相关的建议和方法。此刻,笔者不禁要反思,当辅导老师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时,按照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呢?或者能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我们知道短短的一次辅导仅仅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启发与行为上的建议,真正的改变还在于自己,而对于其是否会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来做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3.反思心理辅导形式。对于心理辅导的形式,笔者更多的感受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或是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课,缺乏甚至不会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因此才出现了其他学科老师能够代替心理咨询老师的现象。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如何做到科学的运用有关咨询技术?又如何改变这种咨询模式?使得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替代心理辅导教师这个专门职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4.反思心理辅导效果。对于心理辅导效果,笔者深知不能对此做全盘否定,因为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期望改变现状的,哪怕只接受了一次心理辅导,也可以在动机、认知观念上或多或少发生着某些变化。但众所周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不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要想解决好心理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想跟进心理辅导效果是很难的,首先学生不愿再次前来做咨询,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是心理咨询老师有限,需要咨询的学生较多,无法顾及到以往咨询过的学生,因此无法得到咨询效果的反馈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否需要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建档?是否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久的跟进工作?是否需要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倘若需要,我们又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于以上种种反思,是心理辅导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应该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崇富.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22):6-7.

[2]吴颖慧.借助心理周呼吁全社会关注师生心理健康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3):27-29.

作者简介:覃丹,女,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技术;陈小异,男,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认知障碍和应用心理。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并重的纠...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