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社会化科学教育

时间:2022-10-06 01:14:03

初论社会化科学教育

[摘 要]学校科学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系统地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重大责任。但完整的教育系统还应当包含社会化科学教育,因此必须发展社会化科学教育以满足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社会化科学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教育途径,将两种教育途径结合共同承担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责任,不可偏废其一,就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对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涵义进行了研究;其次重点对它和学校科学教育、科普及科学传播活动之间差异行进行了深入研究;接着着重论述了社会化科学教育的特点;最后对发展社会化科学教育的必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校科学教育 社会化科学教育 科普 科学传播

2006年,国务院在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提出将“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作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的关键。毫无疑问,科学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涌现,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和其他非教育机构也开始承担起责任和义务[1]。近年来除了学校的科学教育之外,社会各机构都在广泛关注并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社会各机构的参与,为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机构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科普活动,而是更多地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甚至出现了很多以课程为载体的科学教育活动。这种社会机构开展的课程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值得我们给予格外重视。

一、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显然“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是狭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就是最为常见的狭义教育。在学校之外开展的科学普及活动中也能看到许多具有狭义教育特征的活动,我们将这类活动称为“社会化科学教育”。社会化科学教育是与传统学校科学教育不同的新科学教育途径。这种新科学教育途径是赋予社会的非教育组织机构教育职能的过程,它使社会机构不再仅仅是科学教育的受益者,而且还是科学教育的实施者,从而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重角色的统一。

社会化科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的描述是:以非学校和家庭的社会组织机构或者个人为主体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旨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活动。从这一内涵中可以看出,社会化科学教育是一种狭义教育,但它与一般的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不同,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教育主体不是学校,也不是家庭(属于家庭教育),而是“其他社会机构或个人”;从这一内涵中还可以看出,社会化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这一价值指向具有非近期功利和人类长远利益的性质。

二、社会化科学教育辨析

社会化科学教育是相对于学校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途径,但并不意味社会化科学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是两个相对立的教育途径,也不意味社会化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没有任何联系。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经由不同途径共同服务于实现科学教育的总目标。社会化科学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两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均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教育对象都是青少年,从根本教育价值诉求看,两者的教育目的都在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等。社会化科学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教育主体差异和非制度化教育取向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两种科学教育的主体差异

社会化科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科学教育的发起主体,学校科学教育的发起者是学校,社会化科学教育的发起者是社会各机构或者个人。

教育主体的不同是两条科学教育途径的根本差异,不同教育主体在社会系统中处在不同的位置,他们自然且必然地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这种不同会导致学校和社会组织机构在科学教育的具体目标追求、内容组织、教育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的教育取向。只要两条途径在根本价值诉求上保持一致性,那么主体差异及其导致的教育取向差异不仅不会影响科学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通过两者的相互补充,甚至可以产生单一途径教育根本不能实现的教育功能。

(二)非制度化科学教育取向

自19世纪以来,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特点可以用封闭、连续、选择与竞争等词来形容。所谓封闭与连续是指制度化教育是一个从低到高的系统,这种系统能保证一部分人能完成到达高处的连续,而另外一部分人却中途退场。所谓选择与竞争是指教育的资源与机会有限,必须得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竞争才能决定谁可以继续享受权利,从而完成从低到高的连续教育。可见,制度化教育衍生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并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而社会化科学教育是以非制度化教育为其基本途径,它具是普及的、广泛的和开放的科学教育。它不仅可以保证一部分通过竞争达到教育的巅峰,获得成功的机会;它也能够为每个人提供适合他本人的学习、训练和培养方式。它是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到的权利,从而使其一生都能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社会化科学教育能打破当前制度化教育的樊篱,建立一种非制度化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公平性。[3]

(三)社会化科学教育与科普和科学传播

社会化科学教育与通常的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又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科普及科学传播活动和社会化科学教育都是以社会机构或者个人发起的广义教育活动。不过科普专指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知识方法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过程,科普的宗旨是使科学成为公众所理解的过程[4]。科学传播是晚近得到重视的概念,大意是科技的扩散与共享,它涉及科学、媒体和受众,是围绕科学话题的对话(吴国盛,2000)。与教育强调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不同,科普以及科学传播的目的性、计划性相对较弱。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现代教育常通过系统而完整的课程实施,而一般科普以及科学传播不常具有课程特点。

因此,社会化科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程化,它是社会机构或个人通过课程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的科学教育。我们甚至可以将社会化科学教育看成是为青少年开展的课程化科普活动。采用课程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无疑能提高科普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三、社会化科学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主体多样化特点

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如政府、社会团体、科技场馆,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等等。因实施科学教育主体的不同,就会使其教育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例如,博物馆一般陈列的是历史文物,利用历史所留下的人类文化遗产组织科学教育,可以让青少年感受人类发展历程,从而培养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情怀。科技馆所展示的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他们所实施的科学教育旨在让青少年体验现代科技原理和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精神。生产企业发起的科学教育,可以让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方法、体验过程,从而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达到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教育目的。主体多样化带来的科学教育取向的多样化是学校科学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灵活的特点

社会化科学教育具有教学内容灵活的特点。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灵活与开放性。学校科学教育具有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故而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展开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是学校科学教育中教学内容的重点。而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根据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即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脉搏与青少年生活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发展相一致。学校教育中有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带有“强制”色彩。而社会化科学教育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更多地体现夸学科交叉性。在教学内容上比学校科学教育更容易做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5]。

(三)有真实科技背景的特点

社会化科学教育的主体常是处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社会组织机构或个人,所以是以真实科技为背景的教育,这一点也是学校科学教育所不容易达到的。原因在于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既定教材而展开教学的,即学校教学是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出发的,教材通常反映科学的基础内容,与真实科技背景相脱离。社会化科学教育则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社会化科学教育可以将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实验探索。使青少年了解科技发展前沿,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同时还可以让青少年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让他们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内化、交流的过程。从而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非基础性特点

学校科学教育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展开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为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即学校科学教育主要围绕“双基”对青少年进行集中的培养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近年来学校课程改革努力突破以学科为中心,但若以诚实的态度观察,这一突破的难度不小,社会对此也存在质疑。

相比学校科学教育,社会化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基础性的特点。,因此开展社会化科学教育通常要跟学校科学教育呼应,衔接。一方面充分关注学校科学教育为学生打下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非基础”教育巩固学校教育的学习成果,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四、发展社会化科学教育十分必要

学校科学教育在传承人类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不能片面地认为学校科学教育可以代替社会化科学教育的作用与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将教育等同于学校科学教育,这使得社会化科学教育边缘化,同时导致学校科学教育负担过重,而社会化科学教育停滞不前的局面。毋庸置疑,学校科学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系统地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重大责任,但它只是教育系统中一个环节[6]。

由于学校科学教育的强制性、统一性和唯理性,青少年在接受学校科学教育时没有选择权;也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学习需求;同时过分注重文字、语言等符号概念及逻辑,学校科学教育并不适合所有的青少年。因此,学校科学教育并不能独自承担对青少年的全部教育任务,必须发展社会化科学教育以满足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7]。

社会化科学教育具有教育主体多样化、教学内容灵活性、以真实科技为背景和非基础性的四大优势和特点。这些是社会化科学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校科学教育所不具备的。它可以弥补学校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所以具有学校科学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作用。社会化科学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教育途径,将两种教育途径结合共同承担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责任,不可偏废其一,就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我们注意到,当前无论是社会化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探索,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但是,社会化科学教育的事业开始得到重视,因此,对社会化科学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大力发展社会化科学教育,使其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服务,保证我国青少年一代在科技领域上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是一件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韩仁生 李传银. 教育心理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23

[2] [4]《教育大辞典》 725

[3] [6] 缪建东. 教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1―65,67―68

[5] 陈乃林 杨向群. 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14―115.

[7] 赵琴.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75

上一篇:日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下一篇:浅谈美国历史课堂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