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5 04:59:22

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吸引着各类设计师去运用,他们的精湛设计完美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使之成为了一个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平台。我国设计师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再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完美地和现代包装设计结合,产生出特殊的美感。这不仅是设计师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包装;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35-01

一、包装设计的发展

我们生活中所见过的任何商品都是包装过的,尤其是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今天,商品包装变得愈发重要。包装的概念主要源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针对包豪斯学派已经有了教学的模式,至今为止,全世界仍然在使用着包豪斯风格。然而中国在这一方面过于落后,中国的现代包装始于后,之前中国很难进入西方的商场,原因就是我们的商品没有包装。但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包装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装行业再也不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状态了,而是由个体向集体发展,有了完美的技术支持和完整有序的分类。在包装硬件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提升软件力量,尤其是包装设计的水平。

二、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书法的应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就是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的名号享誉世界,作为世界上少见的文字书写艺术形态,它是使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的。中国汉字是由华夏族人发明的,已经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最早是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甲骨文,而后是秦朝的小篆,在唐朝演变成了楷书,这也是我们至今都沿用的字体。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字体有五种:草书体(包含章、小、大草,标准草书)、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隶书体(包含古、今隶)、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篆书体(包含大、小篆)。中国书法的重点是运用笔的力度和笔锋的开合,就算是落笔的位置都有很高的讲究,这一切的严谨才造就了书法高超的欣赏度。现代的设计师也十分喜爱将书法运用到自己的艺术设计中,使设计既充满中华传统美感,又不失丰富的想象力。

(二)中国画的应用。中国画不管是从艺术创作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所具有的认知和审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的中心思想,在画里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道德,这也显现出中国画家“融化物我,创作意境”的高超技艺。书法和绘画有着丰富的联系,两者的相互结合使中国画完美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一般是由“诗、书、画”组成的,从中很容易看出中国画的地位和欣赏价值。

设计师喜欢将中国画放入自己的设计中,尤其是历史上有名的画作,这样使中华文化的韵味油然而生。这样的设计也多见予中国传统特色产品,十分符合商品的定位,我国大多本土产品都是如此风格的包装。

(三)传统图案的应用。中国在古代就产生了许多图案,这些图案有抽象感的几何,也有自然生物的变形图案,这种美感极具想象力。图案最早是在6000-7000年前出现的,我们通常将其分为四种:原始社会、古典、民间和民俗、少数民族图案。这些图案的主要颜色是欢庆的彩色,在中国古代的房间装饰和日常用品中都能发现。

三、中国元素与包装设计的合理结合

(一)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我国古代文化中大部分都是精华,但是糟粕也是一定存在的,好的包装设计师应当知道如何在运用古代优秀文化精华部分时去除糟粕。设计师要保证自己的风格,在艺术产品中体现自己的审美和修养。只有设计师完整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设计中体现优良的中国文化,才能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得到完整的设计。

(二)在注重传统包装形式的同时,不能忘了现代包装形式的要求。我们设计的主流方向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是现代设计一直在不断变化前进,想要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要赶上现代时尚的脚步。传统和现代,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两者的平衡,不能导致其中任何一方占有较重成分。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才能使传统新生,使现代拥有韵味。传统文化设计要遵守现代设计的模式,现代设计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的设计才是民族的、世界的。

四、总结

近几年,我国的设计师都偏爱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为包装添彩,但是文化的运用不能全部照搬,如何吸收精华,去除糟粕是设计师需要用心琢磨的重点。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地域风俗,这样才能给包装带来力量,在保证传统的同时跟紧现代设计的脚步,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设计风景线,并且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刘燕.包装装潢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李娜.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3]蒂莫西・萨马拉.设计元素[M].齐际,何清新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渗透结合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引领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