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点石成金

时间:2022-10-05 03:36:59

科技扶贫点石成金

农村低下的生产力使我深切感到,导致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必须加强科技扶贫,向农民传授点石成金之术,才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经常在贵州农村采访,目睹边远村寨的农民仍沿袭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种一坡,收一箩”,终年辛劳,不得温饱。农村低下的生产力使我深切感到,导致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必须加强科技扶贫,向农民传授点石成金之术,才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贵州从1986年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起,重视科技扶贫。1988年,在全省范围推广遵义地区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使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良种、水稻两段育秧、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五项农业实用技术组合运用的成功经验,坚持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科普教育。贵州正视农民科学素质低是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短板的现实,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板报、专栏、科普画廊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持续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促使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逐年提高。

试验示范。1990年,国家科委、国家民委、各派中央确定黔西南自治州为“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为国家科技部在全国设立的两个“星火试验区”之一。黔西南“星火试验区”组织实施“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百万亩旱地粮食丰产工程示范”“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生态产业”“30万亩金银花基地”和“草地畜牧业”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晴隆、贞丰、安龙、兴义等县市石漠化治理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探索出喀斯特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015年,黔西南州完成生产总值780亿元,财政总收入345.8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66.7倍和421.7倍,贫困发生率由57.62%下降到16.75%。黔西南州科技扶贫的成功之路,被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科委、国家民委等部委推向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

创新模式。2007年12月,印江自治县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8个试点县之一。2007至2010年,全县捆绑涉农资金3亿元,打造39个“农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示范村,实现示范区域有规模产业、村有引导产业、户有经营项目。

2015年,印江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01元,比2007年增加4606元,增长219.9%;农村贫困人口由8.35万减少至5.93万,贫困发生率由22%降至14.69%。

项目带动。贵州省委、省政府陆续在贫困地区实施粮食、烤烟、油料、蔬菜、茶叶、经济林、中药材、乡村公路、水利、电力、猪、牛、羊、鱼、鸡、鸭养殖等科技扶贫项目,带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投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的思想观念在贫困地区聚合。

自2008年起,全省推行水稻、玉米增产科学技术集成模式,建立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当年完成水稻、玉米万亩连片示范种植13.87万亩,面上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分别达1007万亩、1050万亩,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旱地宽厢宽带高效栽培等技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380万亩,总产量1152.8万吨,平均亩产264公斤,比2000年提高18公斤。

“十二五”期间,坚持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等高产科技示范工程。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112.3万吨,贫困地区农民的饭碗里,装满自己依靠科技种出的粮食。

培训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培训网络和多维培训体系,主要有产业化技能培训体系、初级技工培训体系和“三位一体”培训体系,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按照“谁用工、谁培训、谁享受补贴”的原则,在工业园区及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就业”。培训增强农民工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创造机会。2015年,全省实现农民工就业865.05万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预期。(责任编辑/张立人)

上一篇: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 下一篇:大学英语微学习平台模式的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