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绘图、析图、用图”意识,催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时间:2022-10-05 02:08:30

培养学生“绘图、析图、用图”意识,催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摘 要: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图析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地理图像;绘图;析图;用图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加深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而成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不少教师也知道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图”代替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因缺乏自主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下降。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以图考地、以图考理”已成为学科特色。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图析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以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为例,谈谈我的教学体验。

一、在绘图析图训练中,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句格言告诉我们,要想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实践。所以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获得知识。地球运动知识较为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教学中的难点和考试失分点。所以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绘图、去尝试析图,以达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空间概念目的。比如,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1.分别计算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点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在图1中用折线画出。

图1 图2

2.根据所画图(如图2所示),说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3.读图2,分别回答6月22日、12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值分布情况。

4.太阳直射点沿da方向,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怎样变化?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又如何变化?反之沿bc方向呢?请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

原理图是学习自然地理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重绘原理图,动口读原理图,动脑分析原理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相关的地理知识图式模型。

二、在读图、用图训练中,引导学生挖掘图像隐藏的信息,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事物分布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获得。例如,在对图2的研读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1)分析二至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正值)之差随纬度的变化幅度分布有何特点。

结论:

(1)23°26′N-23°26′S之间的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2Φ;23°26′~90°之间的一年中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46°52′。

(2)23°26′N~23°26′S之间的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Φ+23°26′;23°26′~66°34′之间的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46°52′。从极圈―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极点为23°26′。

三、在绘图、析图训练中,构建地图模型,培养学生化归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纵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卷中的任何一幅图哪怕是再新颖的图其实都是原理图和规律的变形。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化归方法。实现“化繁为简,变抽象为直观,未知化为已知”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等太阳高度角分布图的判读,由于空间性强,学生在学这一部分时往往无从下手。等太阳高度角分布图的实质是在某一时刻昼半球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的俯视图,其圆心为太阳直射点。因此在遇到等太阳高度问题时,可根据直射点转化相应日期侧视光照图,然后将等太阳高度角图上的点线转绘到日照图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注重绘图、析图、用图训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考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事象,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太阳高度密切相关的有热水器的安装、楼间距、物影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等。

比如,物影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学生学习太阳高度的又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判读要点,其中日变化要抓住三点:(1)弄清日出、日落和正午的太阳方位;(2)知道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影子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3)太阳与影子方向相反。正午杆影的年变化抓住两点:(1)全年正午太阳与杆子的位置关系;(2)正午太阳高度大,影长短,直射时影长为零,正午太阳高度小,影长长。所以,理解了影子朝向和长短的判断方法,无论读图还是绘图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绘图、析图要领的指导,在解题中教会学生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就不仅会解决地理记忆难、答题难的困惑,而且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参考文献:

许友生.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J].教师,2009(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上一篇:论“成功智力理论”在体育教学与评价中的作用 下一篇:让师爱如花,在孩子心田悄然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