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求

时间:2022-10-05 01:26:49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求

摘要:几经波折,1923年语文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化的课程,之后语文教学历经变革。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惯性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学教学上,片面分解精彩的篇章为教条化的解析,内容僵化。这种种新情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融入情感教育,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的意义,创新教学模式,融入网络内容,体现一个时代语言文学活的精髓。

关键词:情感教育;网络内容

静观中国近百年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语文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学科,是吸收外来思潮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直到1923年由胡适、叶圣陶等主持起草了中小学语文科课程纲要,中国语文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化的课程。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着眼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开放性强,吸收外来思想活跃,文化氛围浓厚。

到1953年,随着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的发展深入,“红领巾教学法”风靡一时,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反响很大。1956年推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并提供了大量分科教学的实践经验,这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但只实施了三个学期就夭折了。之后段落分析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提问法、谈话法被看作唯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要求语文课堂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仍惯性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能提高考试分数的语言学教学上,片面关注汉语言学的系统知识学习,精彩的篇章被逐步分解为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本中的灵动没了,感受、领悟、欣赏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这样显然不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谈不上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联系教学实际,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问题重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老师的神话形象已不复存在,学生随意质疑,权威消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网络与手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课堂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学生实际,转变思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回归语文教学本身的意义。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性。”①语文教学应“它更多地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晤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②

然而要求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愿意阅读,并寻求共鸣,其实已属不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大量的快餐文化泛滥,新鲜刺激的游戏消耗着学生们仅有的精力。如何吸引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成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关键。

当人或事的具体情境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类似,就会产生情感共振,进而引起与此相似的情感冲动,这种心理现象即为共鸣。而现在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对很多情感比如苦难、坚韧、同情……缺乏体验。当然教师在讲授时,不能只从理论上灌输,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当前热点人物的人生经历谈起,吸引学生参与讨论,进而列举古今中外相关的典型事例,去感化、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要创新教学模式,融入网络内容,体现一个时代语言文学活的精髓。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必须认清两个问题,一是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③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选择也日趋多样化,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学生影响巨大,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又只会带来不良影响,既然网络之于学生生活是无法规避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直面它,因势利导,使之为我所用。反映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上,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把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纳入日常语文教学之中。

但融入网络内容并不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或是播放PPT等单纯的教学手段,更要关注的是及时网络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使之更具包容性,更贴近生活。

语言是鲜活的,文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的语言文学不管是多么的驳杂,也是新时代的语言文学现象。逃避不是办法,无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站在学生视角打量网络文化。从网络热点词汇、事件、文学现象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巧妙安排,引入传统教学内容之中。在新旧的对比中,从当下的情感体验联系扩展,一切在趣味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让学生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注释:

①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6.

②.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1(7):26.

③顾黄初.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J].语文学习,1997(1):2-4.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