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时间:2022-10-05 12:00:46

用创新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11月6日下午1时许,中山大学学人馆一楼大厅。一位瘦高的白发长者,急匆匆从门外闪进。

“这是我第二次体验广州BRT(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统),感觉很不错。”还没坐定,长者就急着和《南风窗》记者分享他的感受。兴奋和好奇,填满岁月刻在他脸上的重重皱纹。

惊叹和欣赏,不是因为长者没见过世面。长者来自英国,名叫Robin Hambleton,是西英格兰大学的教授。

Robin Hambleton,也是城市研究领域资深专家。早年,他倡导成立了欧洲最大的城市研究组织―欧洲城市研究学会,并担任协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

Robin Hambleton说,前几年,他第一次在广州体验BRT时,为它的顺畅、迅速“感到震惊”。随后,他在BRT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广州的实践,给他很大的启发。

受启发的,不只是Robin Hambleton教授―11月2日至6日,一场关于城市治理和城市创新的国际盛会,正在广州进行。

与会人员中,有来自12个国家、14个城市的22名代表。他们分享彼此国家城市治理的经验时,都震惊于对方在城市创新方面的新探索。

与会人员,除一些“骨灰级”的国际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外,还包括欧美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长或省长等城市管理者。

在为期一周的研讨班上,各国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分享了城市治理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创新手法。这个建立在诸多精彩实例上的研讨会,思想不断碰撞所激发出的精彩“城见”,让越来越多的人深信:城市不断向好的改变,只因创新不断成为可能。 困境

用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形容这次国际盛会,一点不为过。

《南风窗》记者了解到,参与研讨班的,有来自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来自非洲、柬埔寨、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

城市如何更好?研讨会上,城市管理者展示和分享了城市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实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阶段不一样,彼此城市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发展过程中,涉及核心问题―诸如交通、环境、生态等问题,也颇为相似。 研讨班学员在位于广州的微信总部参观时,对微信在连接人与人、人与生活以及城币服务的万面,饶有兴趣。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给欠发达国家予以深刻启迪。而欠发达国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发达国家予以启发。

研讨会上,印度、菲利宾、柬埔寨等国家的城市管理者,重点关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等发达国家,因基础设施已完善,他们更关注:如何在城市治理中,进一步体现公平性,并提供多样化服务。

此外,城市的数字化管理方面,英国布里斯托还展示了“如何在深化服务的同时,注重技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作为这次研讨会承办的东道主,广州正处于由基础设施建设,向现代治理迈进的阶段。中山大学副教授叶林博士告诉《南风窗》记者,目前广州的发展,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阶段特征。从长远规划来看,英国、德国等城市的经验,给了广州不错的启发。

叶林是中山大学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他全程参与这次研讨会,并主持多场研讨会的论坛。他告诉记者,广州的问题是,在大型基础设施已基本建好,硬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持续发展?

当下处境是:国家政策收紧,加上城市空间有限,广州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大拆大建、大手大脚地搞建设了。那么,现有空间内,如何提升城市,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需要对原有空间改善、提升,同时注重生态与效益配合。”叶林告诉《南风窗》记者,广州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T.I.T创意园。

T.I.T创意园,位于广州海珠区。创意园的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留下的一些破旧厂房。

曾经,这些厂房象征着工业文明时代在广州的开启。如今,这些厂房的墙壁上,“工农阶层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标语,早已在岁月不断侵蚀下,变得斑驳、模糊―那个时代的印记,正褪色、远去。

但在“三旧”改造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这些历经沧桑的破厂房,重新焕发出活力,成了广州乃至全国的时尚中心、创意精工的社区,这里还是微信总部所在地。

11月5日下午,《南风窗》记者随团走访了这个创意园。在微信总部参观时,研讨班学员对微信在连接人与人、人与生活以及城市服务的方面,饶有兴趣。

在了解到微信在医院挂号、公积金查询、快撤理赔等领域的使用后,来自波兰的罗兹市政府城市战略局局长Tomasz Jakubiec告诉《南风窗》记者,他们国家也在发展电子政务,数字化在交通、医疗和其他民生领域,也有较广泛的应用。但他坦承,在广州参观后,仍感觉微信这个概念的提出,非常有意思,其整合了各个领域的资源和信息,也使得市民之间以及市民和城市的公共服务之间,有很好的互动。这给他带来了启发。

作为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承载着来自各个阶层的庞大人口体系,但通过地铁、公交等很好地运作起来,Tomasz Jakubiec觉得“很不容易”。

事实上,任何城市,哪怕一个小小的创新举措,都是饱受了“城市病”带来的“病痛”后,才被激发出来的。

Tomasz Jakubiec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些问题,但大家通过研讨班共同探索和分享各国、各地城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举措。Tomasz Jakubiec说, “广州在这次研讨会中,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值得尊敬。” 破题

研讨会期间,不少专家和学员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无一例外提及城市交通问题。

这是任何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直面的。柬埔寨马德望省副省长Rattanak Nguon告诉《南风窗》记者,过去,他是通过电影了解中国的,这次亲身到广州体验,完全不一样。他对广州的绿色交通非常感兴趣:因为过去,广州在城中村改造前,同样面临交通出行的困境,经过改造后,不仅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同时解决生态绿化的问题。

Rattanak Nguon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很不一样,但方法是可以相互学习的,因为“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单兵作战,合作才能共赢”。

他希望通过研讨会,把一些经验带回给他的国家和人民分享。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Rattanak Nguon希望中国企业到马德望投资发展,并期待通过发展来破解城市面临的问题。因为对于柬埔寨而言,“很多问题即便想到了,但因资金缺乏,仍无法得到解决”。

同为“一带一路”上的主要成员国,斯里兰卡的城市管理者,也有类似想法。斯里兰卡德希韦拉市副市长Kesarralal Gunasekera告诉《南风窗》记者,很多亚洲国家的城市普遍面临:在资金较少的情况下,要解决大量问题。

关于交通,Kesarralal Gunasekera说,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市民解决出行的交通工具。在广州,Kesarralal Gunasekera见到电动车后,认为“这是个好东西”,但他的疑惑是“为何电动车没有被引入到斯里兰卡”。

不过,当听说一辆电动自行车大约2000元人民币时,Kesarralal Gunasekera认为,相对当地民众生活来说,“还是贵了”。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他说,在他们国内,新闻媒体早已对此广泛传播,他认为这是“双赢”策略,并充满期待。

聚焦交通问题的,还有来自墨西哥梅里达的Alfonso Thomae,他是联合国人居署数字公民和城市变革者实验室顾问。

Alfonso Thomae告诉《南风窗》记者,在他们国家,交通拥堵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次来广州参加研讨会,他从家里到机场需要1个半小时,飞机也晚点两个小时。

在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上,Alfonso Thomae认为,应该把人从私人汽车里“解放”出来,多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城市的布局要更合理、完善,诸如工作区域和居民居住地缩短、把社区和街区的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做好,避免居民为购物、娱乐而来回跑很长的路。

因为在半径比较短的场域内,就可以完成工作和生活需要,人们就不需来回奔跑,减少出行,甚至是步行也可满足了。

“事实上,包括广州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尝试这么做。” Alfonso Thomae说。

破解广州交通拥堵,西英格兰大学教授Robin Hambleton给出4点建议:一是投入更多来改善公共交通,同时延长BRT线路。二是鼓励更多人使用自行车。三是规范和完善自行车租赁市场。四是建设可步行的社区或街区,比如可以便捷地走路去学校、购物等。 各国的城币管理者和专家参观考察广州T.I.T创意园

Robin Hambleton告诉《南风窗》记者,在哥本哈根,上班族中有50%是骑自行车上班的。不过,他承认,市民的习惯需要引导。哥本哈根50%的人骑行上班,是花了30多年时间培养和引导的。他相信,广州花一些金钱和时间,也是可以做好。

实地走访中,Robin Hambleton发现,广州的自行车道很少,而且不够独立,存在安全隐患。“哥本哈根有独立运行的自行车专用道。”Robin Hambleton说,“连3岁的小朋友在哥本哈根市区都可以自由骑行,而且很安全。”

研讨会上关注的城市议题,远不只这些,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斯里兰卡德希韦拉市副市长Kesarralal Gunasekera就告诉《南风窗》记者,斯里兰卡目前还无法做到垃圾分类,但广州先行示范怎么做,从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对他有了新的认知。 根源

聚焦城市话题,因为,城市化注定是未来各国的发展重点,中国也不例外。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如果不主动做好城市治理,我们将被城市问题倒逼着拿出解决方案,但为此付出的成本,将是巨大的。

所以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城市管理者在提出的城市面临的种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后,都强调了解决城市问题,最核心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回归。

何艳玲说,“城市善治的达成,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结果”。何艳玲是中山大学教授,也是中大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在这期研讨班中,她的角色相当于班长”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风窗》记者。

何艳玲告诉《南风窗》记者,目前,中国很多城市还处于管理,而非治理的阶段。城市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堵、防、禁”,简单粗暴,但这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多元治理、多方行动。

城市问题的解决,不能一禁了之。城市问题的治理,更考验执政者的智慧和包容,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场”问题,不能够不征求市民的意见,部门偷偷开一个会议,然后大半夜突然诸如“停止上牌”等之类的禁令―这不是公共管理者应有的姿态。

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中国还比较多。

此外,城市管理中,还存在缺乏“个人体验、家庭友好”等政策设计。何艳玲举例说,她家的老人去银行取钱,密码输入好几次,都错了,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眼花了,而银行数字密码的摁键又太小,造成“老人没办法出门办事”。

城市拥堵,除和车多有关,还和道路设计不科学有关。何艳玲说,城市是风险的聚集地、产业聚集地,也是人口和社会问题的聚集地,所以非常复杂,需要用比较复杂的创新机制去解决,而不能一刀切。

城市治理在方案设计前,决策者听取民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治理能否走向善治。阿根廷每年都搞很多场政府和市民的大型互动会议。悉尼2030年的战略规划,也让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共同“打捞”不同阶层的诉求。

美籍华人游建华,退休前在联合国人居署工作,他是国际著名城市问题及人居专家。游建华目前还是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顾问、全球生态安全委员会执行董事,在和《南风窗》记者分享他过去30多年的城市研究的心得时,他说“世界上最成功的智慧型城市案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

上一篇:“幸福航宇”:点燃企业转型升级引擎 下一篇:文化与文明视野里的中西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