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知识建构活动的组织策略

时间:2022-10-05 07:33:12

课堂知识建构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课堂教学的转变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学校中以传授专门知识为核心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不仅包括个体知识获

得,而且同学生对知识的细化、创新和发展有关。1999年Scardamalia和Bereiter教授提出了知识建构理论。该理论区别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在于:首先,它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群体共同创造,是通过群体对事物的研讨、探究与论证得出的集体认知。它强调的是过程。其次强调认识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关注意念与想法的持续改进与创造。因此,学习的关键是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群体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究,相互激发,渐进知识建构。

二、课堂知识建构活动的取向

1.课堂知识。课堂中的知识是指教师突破传统的作为“法定”知识的学科课程内容,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分析与理解,重构教材与教学程序,再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这种重构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2.课堂知识建构活动的取向。随着建构主义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是个体的建构”这一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课堂中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科书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和交往,共同建构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的这种观点,课堂知识的建构活动应该是创生取向的。即真正的知识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堂教学活动被视为具体实践情景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新知识的活动和个性成长及完善的过程。

三、课堂知识建构活动的组织原则

1.适应性原则。课堂知识建构活动必须符合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学生能力水平、学习内容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并注重他们的日常经验。

2.多元性原则。依托适应性原则,课堂知识建构活动要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根据学习进程适时调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评价也要根据情况灵活变通。

3.平等性原则。学习者所具有的观念都是平等的,每一观念都应该受到尊重,并且观念均是可以改进的,以取得一贯性和实用性;允许观念的差异性存在,观念的差异性是知识赖以改善的核心。

4.问题有效性原则。知识建构活动的起点在于有效的问题创设。课堂中有效的问题具备以下特征: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科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问题的提出方式及问题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与生活密切相关。

5.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将课堂知识建构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既是时代的要求,又可更好地促成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比如,教师可将课堂面对面活动与知识论坛(KF)相结合。

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评价应包含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自主地设计和参与内部评价。评价虽然贯彻灵活多元性原则,但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四、课堂知识建构活动的组织

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预期确定知识建构活动的探究取向。总的来说,存在两种取向:一是能力取向,二是知识取向。在具体设计时,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第二步,根据学科性质、学习内容要求及学习者特征,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第三步,根据学科性质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问题,形成假设。

第四步,收集资料、检验自己假设、分享交流做出结论。这一步是核心部分。学生要利用现有知识及资料对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而后,通过实验或讨论来对自己的假设做出检验,进行组内交互,集思广益,应用分析思维做出小组结论,最后进行组间交互和师生交互。由别的小组或教师提出相应改进意见,最终共享结论。

(1)起点合会:先就问题的意思进行交流,使小组成员对讨论起点和问题有一致的认识。(2)方法与准备:就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行交流。(3)质询与解释: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质询和解释。(4)寻找差异:各人将别人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自己的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分析原因。(5)协商修正:讨论各方通过虚心发现别人长处和自己不足,互相启发,对小组任务的解决方法进行协商,修正自己的观点,使各方的理解靠向一致。(6)共同结论:通过以上各步,形成汇集小组共同智慧的统一结论。

组间知识共享可采用“知识长廊”(Knowledge Gallery)的形式呈现,所谓“知识长廊”就是各小组将自己最终的成果汇总在一张便利贴或空白纸上,将其错落有致地贴于教室后方的墙上所形成的长廊。学生可以“行走”于长廊边进行浏览,并根据要求可在其他组的成果上写出改进意见。小组成果也可通过网络提交至教师为本课程创设的Blackboard或Moodle中,供小组交流反思,并提出对其他小组的建设性意见。

第五步,对活动结果及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评价反思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调节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建构活动通常是将课堂与网络相结合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设计相应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如何通过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实现这些学习目标?其次,应该考虑设计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与该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问题或者项目。再者,应该考虑网络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围绕“兴趣\需求”进行分层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