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分层,关注学生差异

时间:2022-10-05 01:46:42

作业分层,关注学生差异

问题: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写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南湖一中尝试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课程选上,作业选做

“以上的部分是公共作业,除此之外,我这里还有A、B、C三组题目,有需要的同学来跟我取哟!”在南京南湖一中初一(5)班的数学课上,陈老师举着作业单询问道。

“大多数时候,我都很乐意挑战一下C组题,虽然难度系数最大,但是做这种绕来绕去的题目很有乐趣。”金永灿同学领回了C组题,信心满满地塞进书包里。

南京市首批初中“小班化”试点学校南湖一中在今年新学年开学后就推出了“分层次作业”。

课程可选上,作业当然也能选做了。

“A类作业,完成第一题到第六题,B类作业,第七题到第八题,C类作业完成我刚才课堂上布置的课外探究。”上午10点半,初二(3)班生物课临近尾声时,老师将课后作业分成3类,让学生选择。之后,全班30名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在练习册上勾画了选好的题目。

“最大的变化还有在课堂5分钟练习环节,谁写完了就举手示意,老师随时‘面批’作业,课上的知识点有没有领会立即就能反映出来,老师也能及时纠正。”刚从普通初中转学到南湖一中的李亚男兴奋地表示。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本学期开始,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历史等多门学科设立分层次布置作业试点,具体方法由教师自己把握。而老师每半月跟踪一次,及时对学习情况出现变化的学生如何选择作业提供指导。

作业分层的几种方法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对作业分层做过研究,并总结出以下三种分层方式:

1 按知识难易程度设计

按知识结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作业时,一般可以把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A是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主要适用于基础差的学生。B是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适合中等学生。C是创新练习: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探究发现、拓展延伸,一般适合于优秀学生。

这种梯度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能真正喜欢、乐于做作业。

2 按作业量的大小设计

根据学生的书写速度和认知水平对作业量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某些书写速度较慢、学习困难、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简单作业,使这些学生易学、乐学。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拓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优秀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使他们“吃得饱”。

这样的分层设计,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尊重每个学生,信任每个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不同作业量的训练可以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自主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3 按完成作业时间的长短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了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给学生作业分层。如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到家后完成,不再布置其他的作业。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针对优等生做作业速度快、准确率高的情况,除了要求其完成作业之外,还可对其适当布置课外作业。

不同的评估机制

因为教学评价运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学习过程,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评价。对C层学生采用鼓励性和表扬性评价,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这部分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对于每次考试还要设立进步奖,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表彰,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B层次的同学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使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对A层次的同学采用竞争性评价,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促使他们不断地去钻研、去创新,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这样会不会导致一些想偷懒的学生故意选择低层次的作业呢?南湖一中党委书记张忠美介绍,试点以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因为每班只有30名学生,老师对每名学生的情况掌握得很准确,关注度也更高,个别同学出现异常也能及时沟通。总体来说,分层次作业也让学生更有自信,学习更有动力。

可见,分层布置作业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整个教学年段的内容,熟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而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真正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校园的样子与学校的立场 下一篇:人民网访谈:科博会与科普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