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08 17:26:10

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1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近二、三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作业成本核算的应用

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种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可以看出,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四、作业会计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因为面对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产品品种的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的市场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和贸易壁垒消除的新市场条件,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试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传统成本计算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处处隐藏暗礁,隐藏着不盈利的产品。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ABC法是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现代企业制造系统中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尽管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还没有采用ABC法的现实基础,但完全可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借鉴其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一)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思想。使企业在“开源”过程中,就对拟使用的资源作好预先的筹划和安排,使日后的潜在成本得到事前的控制;(二)成本分配思想。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计算的成本可信性受到怀凝,已影响到企业决策时,如工艺复杂、难以生产的产品在其售价未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会计资料却表明该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时,可采用ABC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三)对成本过程进行剖析,并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思想。这启发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要强化成本意识,尽量减少无谓的操作,控制和降低成本。

五、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切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纠正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扭曲产品成本的现象,不论产量高低、制造工艺复杂与否,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较准确地反映产品与其所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近于真实成本。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更能为企业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也优于管理会计早先提倡的变动成本法。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出产品成本,还在于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本质上是计量分析资源的流动。

(二)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增,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可使成本——效益平衡。

(三)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

(四)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产品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间费用,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值比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应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或融合。

(五)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六)实施作业成本法,应做好会计有关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假账真算,运用成本昂贵的作业成本法,无异于劳民伤财。

六、作业成本法应用后的效果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Howellet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二)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

2.爱德华等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华夏出版社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2篇

作业成本法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理念。它把最终产品看作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也是价值链的集合体。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在计算成本时,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先把企业消耗的各种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再把各项作业汇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控制是一种以作业为核心,由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分析过程有机结合的控制方法,其深远意义在于强调成本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作业链(Ac—tivityChain)——价值链(ValueChain)改善问题。作业成本控制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减低和作业分享来降低成本。通过对企业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进行分类管理,使管理者识别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和浪费,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抓住关键作业,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尽量实现作业共享,为降低作业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编制资源使用计划,重新配置未使用资源。基于作业管理的成本控制,按作业管理的要求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作为成本控制的中心,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一项作业上,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促使改造作业流程,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按目标或标准来控制成本。作业成本控制则应把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现代产品的成本含义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它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消费使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消耗费用。前两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生产成本,后一个阶段消耗的费用称为使用成本。生产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提高,使用成本会随着产品功能的提高而下降。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用户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会考虑购入价格,而且还会考虑使用时的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必须考虑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产品生产必须着眼于用户需要的必要功能使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达到最低。我认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影响成本,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

1、重视产品设计,从源头进行成本控制

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完成某项作业的时间或耗费来实现,若要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耗费,企业应该追溯成本发生的源头,真正达到成本的降低。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作业。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乃至企业整体作业链———价值链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根据资料分析,产品成本的60%-80%一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己决定了,在产品生产的后续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因此,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在产品设计阶段,作业成本管理要求产品生产要尽量减少作业数量,实现作业共享,或选择成本作业。

2、生产过程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只是解决了生产什么样产品的问题,如何把产品设计变成现实,还要解决如何组织生产经营问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那么我们要严格区分哪些是增加价值的作业,哪些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因此在生产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作业链的优化,即: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尤其是无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和整个作业链的投入/产出比例,使成本利用趋向于最优化的高效率状态。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使企业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生产过程保持企业整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环环相扣,准确无误地运转,通过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耗费达到成本控制。要做到在供应阶段企业需的材料物资能保质保量“适时”供生产使用;在生产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一道工序按后一道工序的要求“适时”地、保质保量地提供半成品;

3、消费使用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研发、工艺设计及生产时间,从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

在销售阶段,按顾客的要求,保质保量“适时”地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力求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达到作业流程的优化。做好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动态,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占有率。

三、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要求消除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一切浪费、缺陷和作业。全面质量控制强调顾客满意,并把管理重点放在满足顾客需求上。企业实行作业管理,必须把“全面质量管理”贯穿于其中,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四、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的途径

作业成本法应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知道哪些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增值作业,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

一般可以采用如下途径控制成本的发生:

(1)消除作业或减少不增值作业:消除作业针对的是非增值作业。例如,对购进货物的检查不能增加顾客的价值,它之所以需要是由于企业在寻找适当的供应商这一作业上存在缺陷。如果能寻求到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话,则检查作业就可以消除.由于不增值作业不能为顾客增加价值,所以从理想的角度讲应彻底消除。

(2)选择作业:选择作业主要是针对那些增值作业,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该是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和重复次数最少。通过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即作业链分析,完成企业作业活动的不断改进,选择成本最低作业链组合。例如,在产品开发阶段,对产品的设计、产品生产的组织安排可能有不同的设定方案,不同的设定方案对所执行作业有不同的要求。

(3)分享作业:分享作业的指导思想是规模经济和提高零部件设计的通用性,降低相关作业的成本。这是因为作业的产出越大,单位作业所分担的成本越低,同时零部件的通用性越强,免除发生的作业量就越多。例如,在生产新产品时,如果有可以利用的老产品的部件,企业应考虑利用,从而避免生产新部件的一系列作业。在企业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需注意的是:由于作业与作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项作业的减少或消除,可能会引起其它作业的增加,从而增加作业成本。企业在进行作业控制时,要将单个作业放在“作业链”或“价值链”上进行分析,在使“作业链”或“价值链”价值增大的前提下,选择具体的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4)分析确定关键作业:

五、作业成本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在作业成本控制过程中除掌握上述内容外,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事项:

1、以顾客订单为起点,进行作业分析,组建业务团队,用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完成某类业务的全过程,缩短作业周期。

2、采取措施优化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时间。如,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改善作业方式;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提高作业质量水平。企业内部每一项作业的消耗要根据后一项作业的需求量来决定,合理配置资源。

3、注重现场成本控制,现场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要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就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现场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深人现场。现场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定额和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4、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特别是不能忽略班小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要对班组生产全过程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以达到用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增强职工勤俭办企业的责任。把增值标准或预算指标分解到班组、岗位,使人人有指标、有压力。按标准或预算指标进行事中控制,每月进行检查。

5、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岗位责任主要包括规范安全操作控制成本;增强设备效能控制成本;合理使用能源控制成本;实行岗位责任控制成本。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需链:作业成本法;控制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都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新经济、新制造环境更是使企业的管理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技术变革的加速、制造模式的革新、组织规模的变化、企业成本结构的巨变和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都迫使企业要有“应变式”和“敏捷式”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实务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现代企业环境的变化就要寻找一条新的成本控制方法一供需链作业成本控制。

一、供需链和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供需链就是商品在供一产一需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网络。所谓“供”,其管理重点是如何使供应满足需求,对上游进行管理。所谓“需”,其管理重点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对下游进行管理。也就是指从企业的销售开始,到客户、客户的客户,直至销售终端和消费者所形成的一条销售和服务链。而“产”。则是生产的产品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产不仅是连接供需的关键环节,也是成本控制的重点环节。

由上可见,供需链就是由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需求者所构成的供需网链。其中既包括从供到需的产品提供,也包括从需到供的意见反馈。具体如图1所示: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反映,确认、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核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作业量,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上。具体如图2所示:

二、供需链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范围也越来越广。而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也有了明显的缺陷:首先,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保持着传统的成本观念,认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就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而范围也只是局限于产品的生产活动。其次。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是以材料采购为起点,产品销售为终点,对其成本进行控制,而忽略了材料采购之前和产品销售之后的成本。再次,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只限于企业内部,并没有结合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情况,也没有站在顾客的角度对成本进行控制。最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没有用战略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成本控制。因此,我们要找到一个新的成本控制方法一供需链作业成本控制。

(一)供需链成本管理的优势

1.供需链是一种价值增值链,以“增值与共赢”为宗旨

供需链是一种价值增值链。产品从供到需的过程就是企业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产品从研究开发开始,经过产品设计等生产前的准备和制造过程中各项资源费用的耗费,到最后的营销、配送、售后服务开支,都能使产品不断增值,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供需链成本管理就是对这个增值过程进行管理,找出不增值和低效益的活动,减少“负增值”额,使整个供需链上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从而使企业获得共赢。

2.供需链是从供应商到顾客需求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供需链成本管理是站在整个供需链的视角下进行的管理,既包括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又包括企业的外部成本管理,是面向客户服务的。所以,供需链成本管理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从而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从整体来提高企业的效率。

3.供需链成本管理的范围较广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重视生产领域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其他环节的额外费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注重生产领域的成本控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供需链成本管理就是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供应以及销售领域的成本管理理论,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1.能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信息

与传统的成本法相比较。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以作业动因为费用分配的依据。克服了传统成本法中以产品为核算对象,工时和机器台时为费用分配标准的弊端。能够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客户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地支持。

2.对企业内部成本进行严密的控制

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作业进行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和低效作业,并且分析各作业之间或作业链的内在联系,最终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效率,优化作业链,使作业链达到最优,进而对企业内部成本进行更精确的控制。

(三)结合的优势

供需链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更强调整体、系统、联系的观点,在供需链管理中运用作业成本法,使作业成本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延伸。它更注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有机整合与协同,更强调作业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把作业局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业,而且是从原料的供应最终扩展到顾客的整个供需链的环节,也不仅仅是实有的耗费有形成本的作业。还包括虚拟耗费无形成本的作业。

供需链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相整合。可以得到比单纯的以某一方法进行成本控制获得更好的效果,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上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而且有利于局部的重点作业成本控制。二者的融合,既从整体的角度为企业及职能部门提供了战略分析的依据,又从细化到作业或产品或市场的角度为战略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其成本管理更有利于供应商采购决策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决策的分析,也更有利于增加供需链中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从而最终达到降低企业整体总成本的效果。

三、供需链作业成本控制的运用

供需链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结合运用,是以供需链分析为主线,将作业成本法贯穿其中,最终为成本控制提供既包含整体又包含局部的多层面信息。因此,供需链作业成本的运用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分析供需链

供需链成本控制涉及到很多环节,不仅涉及外部供需链分析还涉及到内部供需链分析,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环节,还要注重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以及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环节,在供需链上有供应商、制造商、客户多个主体,我们都要对其进行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竞争对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企业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才能确定出行业供需链,企业内部供需链及关键作业、成本动因等信息。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日

一、作业成本控制在我国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控制是八十年代初期在国外的一些公司中开始萌芽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业成本法在许多先进的公司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但是在我国,实施作业成本计算的企业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企业的管理者不了解作业成本法能给予他们什么帮助。在他们看来,作业成本法无非是提供了更加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这似乎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贯彻作业成本控制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管理落后,企业管理手段的非计算机化,管理工作的非程序化、非标准化,成本意识差,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生产准备和组织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实证分析,这给作业成本法及作业成本控制的采用带来了困难。

(一)技术基础薄弱。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使我国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世界领先领域。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能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企业为数很少,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据有关部门对钢铁、石化、电力等多个行业的调查,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工业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近1/5已经老化,超期率近40%。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企业产品成本的结构中仍以直接人工为主。从折旧费用所占比重可看出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因为在我国制造费用主要以折旧费用为主,由此可见制造费用在产品结构中比重不大。因此,作业成本控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二)生产组织及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太完善。ABC关注从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像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控制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但我国的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没有达到作业成本控制的要求。

(三)生产管理跟不上。我国的生产管理模式相对比较落后。成本意识差,生产管理观念和理论落后,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生产范围窄,生产控制弱,生产准备和组织不够合理,这为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四)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应用面较小,发展不平衡、应用水平较低。因此,作业成本控制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五)复合型会计人员缺乏。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加之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三、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控制对策

(一)提高对作业成本控制的认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作业成本控制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另外,作业成本控制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运作,如信息技术小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组织部门与成本会计部门的配合就直接影响着作业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研究作业成本控制实施细节。针对我国企业近年来成本控制的状况,选取一些典型企业进行调查,以获取基于作业成本控制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加强对这些企业作业成本控制实施细节的研究。了解这些企业是在什么情况下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具备哪些条件,作业是如何认定的,作业中心如何划分,成本动因如何选择,作业链及价值链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如何调整,成本降低的具体措施及成本降低率,了解这些企业在作业成本控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吸取作业成本控制失败的教训。

(三)变革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组织生产,加强计划控制力度,以落实成本责任为目标控制整个生产,进行业绩考核,强化成本意识,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向程序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四)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经济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人员素质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在现有的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除了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素质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是极其重要而又直接的措施。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是企业的行为规范,只有有效的制度来约束,才能达到避免和消除人为因素引起的无效作业(即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另外,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证员工培训及时,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五)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做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就形成了,但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却是在八十年代。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创立不仅要有其本身内在的新因素的成长,而且还要有邻近学科的配合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如果没有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所带来的庞大计算工作量将使作业成本计算法难以真正付诸实施。进入八十年代后,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在成本计算方法上实行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作业成本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六)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全员参与。联想在培养全员成本竹理意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联想在企业内部培养成本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一种成本管理模型,使企业每一个人都知道每花一分钱就少一分竞争力和一分利润。因此,企业每一个人每花一分钱,都要问问这样究竟能够给产品带来什么价值。联想人认为,不是控制成本,而是充分利用成本的运作,才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联想感到,每个公司要做的事情就两件:提高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和降低产品成本。公司所有规范、流程、人员、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各种制度和做各种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这两点,应该说,每做一件事都要折射到、影射到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如果某一件事情折射不过去,这件事就不要去做。

(七)建立完善的成本评价体系。为了促进各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评价体系。不但要建立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还要建立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如质量指标、时间指标、与客户关系、员工的学习发展等非财务指标。

第一,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进行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最基本的方面,企业其他四个方面的管理控制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还是体现在财务目标的实现上。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成本降低率;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额)率;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与改进成本的差额;质量成本的降低额(率);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比率。

第二,质量指标。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予以特别关注,质量方面的主要指标有:产品次品率;产品实得率;产品废品率;作业废料率;产品退货率。

第三,时间指标。现代社会的竞争不仅是质量的竞争,而且是时间的竞争,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作业人员必须能够及时得到所掌控工序的时间反馈信息,作业时间方面的主要指标有:产品订货时间;生产准备时间;产品加工时间;产品送货时间;内部生产周期。

第四,与客户关系。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顾客为中心,增加顾客价值,因此顾客方面的绩效评价是企业成本控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就是价值链终点的顾客;二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直接需求者,也就是价值链下一个环节的顾客。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对这两方面的顾客都予以考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

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各流程都是面向顾客的。从顾客角度评价成本控制的效果,主要是从顾客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包括:顾客对产品设计的满意度指标;顾客对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指标;售后服务流程的评价指标,如为顾客售后服务的时间、售后服务的成本、对顾客售后服务或需求的反应时间、服务一次成功率。

(八)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作业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作业成本法核算提供的数据。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不同的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作业中心不同的负责人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尽相同。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作业成本法管理系统的框架和选取指标的口径,要符合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不断提高以适应作业成本控制的要求,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培训。

(九)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要实施作业成本控制,仅仅有先进的会计系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否则,如果各个作业中心提供了失真数据,或者人浮于事、作风散漫,就失去了作业成本控制的意义。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会计人员培训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何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雷平.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

[2]李政.采购过程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

[3]刘红霞.企业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工商,2011.9.

[4]李蕊爱.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5.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5篇

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着重产品生产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注重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成本的控制,从而忽视了原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这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没有全面的融合于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仅是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本身,忽略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降低成本形成的动因和途径。

2.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利于企业找出降低成本的机会

传统成本控制的对象是产品,没有深入到整个产品生产的作业过程中,产品在资源上的消耗。而产品在资源消耗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产品的成本,控制产品成本要发生在生产产品的各项作业上,在各项作业中成本得到了控制,那么产品成本在总体上也就得到了相应控制。而从产品本身去控制成本,找不到成本产生的动因,这就意味着找不到有效的产品控制方法,也就达不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传统成本控制信息处理的方式落后

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落后,所以传统成本控制信息的录入主要是以手工录入为主,而计算机的使用是很少的,几乎是没有,这也就使传统成本录入的信息不全面或者是不准确,这就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人工录入处理的信息数据必然还存在着缺乏时效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扭曲的成本信息可能会造成判断上的失误,甚至还会导致战略决策失误。所以说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了。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的观念落后,为了减少成本仍然还是采用手工录入的成本信息控制,使传统的成本控制法更加的糟糕,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到了企业现在的生存。

4.传统成本控制法是单一的控制标准

因为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仅仅是关注产品的本身,只是用一个单一的标准静态的分配见解产生费用,这个单一静态的标注对于产品整体的真实性造成不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前文也提到了现在企业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间接成本的比例上升,所以单一的静态标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了,动态的标准才是企业和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模式构建

1.提高对作业成本控制的认识,研究具体实施细节

要想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法,让企业管理者认知到作业成本控制法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那就要从企业竞争的战略高度去看待和解决成本问题,消除实施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协调各部门的配合和运作。针对我国近年来的成本控制情况加强对作业成本控制法细节的研究,分析成本动因如何让选择、作业链和价值链如何优化、成本降低具体措施和成本降低率,了解这些企业在作业成本控制法中成功的经验。

2.变更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严格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要以客户的需求为组织向导,加强计划控制力度,以落实作业成本控制目标进行生产,进行考核,强化成本意识。而且成本失真这不仅是会计核算方法问题,还有企业体制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用有效的制度来对企业进行规范和约束,这样才能消除人为因素对成本控制造成的影响,管理及时,保证对员工的培训到位,这样才能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保证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

3.全面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采用适时生产制度,用需求拉动生产,实现零库存保证业务流程合理发展,环环相扣。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使用整个的循环系统来进行产品质量的管理,满足顾客需求,降低质量成本,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发生的损失。总体来说,预防成本的增加可以使内部损失成本减少,而且通过适当的质量成本监管,也可以确保质量,这就使成本优化付出做到最小化。另外还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为计算机可以承受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带来的庞大的计算量,使之为作业成本法中制造费用的分配明确得到了保证。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全民成本管理意识

想要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可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高效性,否则失真的成本信息数据就失去了成本控制本身的意义,所以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来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民成本管理意识,让企业人员知道并了解,他们少损失一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会给产品创造多大的竞争空间。这需要公司提升员工对产品价值的认识,规范所有人的岗位职责。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只是从产品身上来考虑如何控制成本,这也就局限了降低成本的空间,本文分析了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构建,也看出了从作业成本法去考虑,在控制上更加的全面,控制时间更及时,有效的跳出传统成本控制模式思维,虽然作业成本控制模式优势颇多,但在我国具体实行还需要积累经验,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企业成本;控制

一、前言

如今成本管理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广泛,经济的高速进步给我国的经济转型带来了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局面,我国的众多企业为了能够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纷纷改变了生产方式,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来装备先进的生产力。相对于过去的生产方式来说,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参与的人员数目,将生产流程丰富化,成本的计算变得更加精准,这样的模式给成本控制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于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了成本作业法的历年,这个概念在美国的经济学家科勒的著作中最先出现,当时的定义是作业成本法是在确立作业为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将生产过程进行分离的成本计算方法。由于其在原理上不同于过去的单一成本核算方式,因此可以显著地解决过去核算方法的问题,帮助企业在制定出适合市场环境定价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计算依据。将这样的概念应用在企业当中可以帮助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更加精确的核算,有效去除多余的成本浪费等多种问题,帮助企业建立好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作业成本法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成本核算方法,该种方法可以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根据现有的条理准确地置入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各个节点中去。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是互相紧扣的,每一项生产都需要消费一定的资源成本,同时,在企业一系列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企业需要将各类成本转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再将各个环节产生的成本反馈到产品定价中去。所以说,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总结成本的各个因素来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利用总结好的成本因素方案来分配到产品的总成本中去。利用作业成本法中,如果能够便捷地找到产品的直接材料、人力等直接成本,那么其成本应当直接置入到产品核心成本中去,这样能够详细地划分好成本地来源于因素,该方法与传统方式有所差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够详细核算成本内容,而是需要通过生产来逐步追溯,具有不够科学和可靠的特点。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实施案例研究

江苏汉博物流有限公司是20世纪末期成立的物流公司,为客户提供长短途整车、零担冷藏、冷冻运输,其规模不断地在繁荣的物流市场得到拓展。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其拥有的运输车辆和人员已经使之成为一个网点众多且业务量较大的物流企业。但是其在管理中也遇到了成本支出不合理的情况,公司经营中的利润增长与业务量不能形成正比。公司在进行信息反馈和运输业务的记录过程中常常使用普通的工作项目表格,这些表格虽然在日常车辆总结记录中具有十分便捷的特点,但是对各次的运输成本记录是不便的,公司不能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价格,这样就无法留住长期的客户,客户的管理成本一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无法保证。为此建议该企业选择利用作业成本法来改进其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式,通过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作业活动中去,建立反映产品、作业活动与成本之间真实关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有助于该公司了解每项服务的真实成本,为优化物流作业活动、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进而增强服务竞争力发挥作用。

该企业既有长途运输业务,也有短途运输业务。在自营业务为主的前提下,还有部分外包运输业务。该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控制成本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营运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问题,发生的营运间接费用包括:办公场所折旧费(自有)、办公场所租金、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等,财务费用、水电费、办公用品费、差旅费、招待费、其他费用。每月营运间接费用除了按照直接费用分摊外也可以按照营业收入分摊。营运间接费分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将营运间接费在自营业务和外包业务之间分配。层次二:将自营业务营运间接费在长途运输业务和短途运输业务之间分配。层次三:将各项费用分配到单程线路。单程长途干线成本固定费用分摊。将固定成本按线路距离、管理复杂系数等进行分配。

汉博公司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记账方式的更改,同时也要全面利用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模式,将物流的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并进行挖掘分析,使其能够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进一步应用:

客户之间的差异分析及物流服务产品的差别定价决策。所谓客户差异分析是指企业分别对每一作业进行价值确认,计算出为每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成本及客户间的差异,并根据盈利能力大小对客户进行分类决策和管理。通过与竞争对手或同类企业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汉博公司可以从纯粹的成本节约型向成本竞争型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

实现以客户订单为起点的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再造。汉博公司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的历年来将每一步作业的成本通过整个作业活动的步骤环节进行数值上的准确分配,并且以能否增加顾客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为其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操作思路和依据。

对作业成本实行有效控制。以全面收集准确的成本数据为基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因素组成的研究,根据作业的成本改变来确定作业环节上的成本传递,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帮助企业充分改善当前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丹,杨学春.基于作业成本法M家具公司的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J].哈尔滨:森林工程,2013,29(5):79-85.

[2] 宋宝连.煤炭开采企业成本控制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J].太原:经济师,2013(1).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成本动因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98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时代,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地球村”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对手从全国变成了全球;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消费群体更加追求与众不同,使得创新、创意更加重要,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更加激烈;在全球化形势下,企业的物流成本会大大增加,而物流成本将会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当今企业物流体系多元、复杂,从而使得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在企业控制总成本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行业企业材料、人工成本相差无几,下降空间不大,对总成本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目前为止,在我国企业中对于如何核算物流成本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所以导致了物流成本信息不透明、失真严重,管理者也只能了解到从账面上支付出去的物流费用,对于那些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并不能准确把握、知晓。

面对这样的问题,为了改变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缺陷,本文研究了基于作业成本法来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通过对企业最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对间接费用进行重新分配,重新划分企业的物流过程,通过作业将资源消耗与物流产品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企业真实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而达到降低企业总成本的目的。

2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21物流成本的定义

对于怎样定义企业的物流成本,国家相关部门对此有明确的相关结论,在《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实际上一些产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在占用时间的过程中都会消耗各种劳动,而这些劳动用货币来表现,就形成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例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存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各种财力、人力和物力,这些就形成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22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所谓作业成本法,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设计一个作业链,将一系列作业放到这个作业链中,通过“资源―作业―成本对象”进行连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作业耗用资源、资源消耗作业”,生产出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其中,作业是整个作业链的核心,根据各种资源被耗用的情况,计算出这些资源的成本,将其分配到作业中,再计算出各个产品所耗用的作业的多少,最后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23建立企业物流作业体系

想要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首先就要找出哪些资源是需要确定的,划分为几个作业中心;其次需要确定资源动因、作业成本动因,通过这些建立一个框架,将产品成本计算出来,根据算出的结果确定该如何控制企业物流成本。

231确认资源

资源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各种材料的统称,它的耗用才产生了企业的成本。资源包括的面很广,整个作业链中所耗用的各种人、财、物都可以被当做资源,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制造费用等是大部分企业耗用资源的形式。而企业的物流资源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下,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与物流成本相关的直接记录,这要求我们要能够准确区分哪些是物流资源,哪些是非物流资源,从而方便我们将其从原始财务信息中剥离出来。

232确认作业与作业中心

所谓作业,主要是指在企业内部,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需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这个耗用过程就是作业,它算是整个作业链中最小的成本单元。作业在整个作业链中是最主要的,在整个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看到作业的影子,比如采购原材料、仓储、生产、销售,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都可以视为一个资源消耗过程,也就是作业。作业中心主要是指通过不同的分配方法,将各种作业分门别类,有同一作业动因的作业分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作业中心,能够方便计算成本。划分作业中心的好处是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明了地计算一组相关作业的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根据企业物流范围划分企业物流成本,我们可将其分为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并将企业物流活动划分为五个作业中心,即供应物流中心、企业内物流中心、销售物流中心、回收物流中心、废弃物流中心。

由于企业的物流链是由不同的物流服务功能所构成的,所以在每个物流中心下都会发生包装、仓储、运输、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动,因此,在每个作业中心下,依次可以确认运输作业、仓储作业、包装作业、装卸搬运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作业、物流管理作业七个作业。

这样划分的主要目的是在不打破企业内部营运部门结构的同时,先将资源归集到五个物流作业中心中去,而后通过作业中心的不同作业,将作业归集到产品中去。

233确定资源动因与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当某一资源为多个物流中心的同一项物流作业使用时,我们就需要确定它的资源动因,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分摊到各个作业中心中去。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运输作业中的运输里程、运输次数,物流信息作业中的管理时间消耗,物流管理作业中的管理时间消耗等。

234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框架

企业物流成本的大体核算框架主要包括“资源营运部作业中心物流作业产品”这样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框架内,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地被细分到各个作业中,从而被最大限度地分配到各个产品中。

24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物流成本账务流程设计

根据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流程,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分析确认物流资源,将各种财务信息从财务部门提取出来,如明细表、原始凭证等,分析人员分析这些信息,并将其分类为物流成本与非物流成本,归集、编制物流资源凭证;二是编制物流作业凭证,成本核算人员需从五个作业中心收集资源消耗的情况,编制物流作业凭证;三是编制会计报表,成本核算人员根据以上凭证信息,结合各种单据、账簿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包括企业物流成本主表与附表。最后企业管理者可根据这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来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而控制企业的总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3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企业物流成本在基于作业成本法下如何核算做了理论研究,以期能够为经营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物流成本信息,方便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先决条件是要有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为判断依据。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这使得人工成本所占比重开始变小,其他间接费用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物流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企业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作业成本法的出F使得这部分成本能够精确计算、正确归集、准确分配到产品中去,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而且还衍生出了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通生浅谈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12(1):51-52

[2]袁轶疑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3(3):132-134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应用实践

企业核心管理的环节之一是成本控制,社会不断在发展,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有了新的要求,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高效监督、核算的同时,还要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以及成本控制提供更详实、准确的信息。在旧的模式管理中,企业作业成本只是将各项费用简单录入,没有给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一些重要信息,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核算办法的不足,挖潜企业发展潜力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描述

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它的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的作业做动态的追踪,并针对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作业业绩作出评价、对成本对象以及作业的成本进行计量、反映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以作业为基础,依据动因把企业的资源分配到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的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一种成本的核算方法。

二、传统成本核算法的弊端及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重要性

现在,传统制造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应用,但是它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其核算对象根据管理要求以及工艺流程进行分类,主要是对直接的费用、材料、人工进行核算,间接费用的计算未完全统计。第二,成本项目间接发生的成本分配计入,直接发生的直接计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法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强化了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运用科学的合理核算方法,避免企业核算漏洞,改为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所以,作业成本法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至关重要。

三、作业成本法基本优势

首先,成本精准,企业竞争力增强。就企业来说,单纯的以产量作为成本的衡量标准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资源的消耗、产品生产成本及公司的产量都是分不开的。其次,坚持企业发展策略,加强企业发展力。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完善周密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完善企业生产链,健全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加强企业的发展力,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这一方法还能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健全企业管理水平。

四、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及对策

1.结合实际促使企业文化的融合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不能一成不变,它不但要打破原有成本核算模式还要有新的模式形成以及发展,这也是不同两种文化的整合、融合过程,作业成本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化的融合,作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充分的认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精髓, 如,企业的间接费用对企业没什么影响时,就不需要采用作业成本法,因为这种方法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且效果没有传统核算明显,因此,采用核算方式的时候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降低企业成本作为主要目标,选择适合的核算方式,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2.全体企业员工共同参与

作业成本法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企业全体员工一起参与,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鼓励企业所有员工参与,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要以企业全体员工对作业成本法内容已经理解为前提,保持各个信息渠道的畅通,让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每一个阶层意见一致,以确保企业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开展。

3.科学有效的组织并整合资源

目前,作业成本法普遍应用在我国的制造行业,在一些财务公司、金融公司、商业零售和批发等也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主要用于成本核算,也可以应用在业绩评价、产品设计、预算、制造和购买决策、产品定价、库存估价等方面,这也进一步说明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中前景十分的广阔。

4.加强推广,鼓励企业注重成本管理法改革

不管是什么改革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工作,采用一些成功的案例,结合各大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合理的试点推广,采用多元化方法,把成本控制法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企业在这当中要营造好的氛围,并把成功的案例做详细的介绍。

5.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及各个行业的应用模式

在改革的影响下,各个行业都开始学习成功企业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保障。除此之外,需要依据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模式,例如:可以依据成本法的资源消耗情况、作业相关流程、成本动因类别等来确定不一样的模式,确定适合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

6.合理试点,再推广

在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企业在不断的模式实践中得出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试点,使得成本法和企业的发展理念和谐统一。

五、总结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战略管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应用时,必须依靠信息作为支撑点。以节约人力成本及时间为目的,不过也要关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作业成本法能够避免企业中的一些风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所以,作业成本法可以在企业当中普遍应用,并发挥其科学性、实用性、重要性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 企业发展 运用 分析

一、作业与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控制法在企业控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作业法英文简称ABC,其主要以作业为基础,提高企业作业基础运营成本的确认、计量来统计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统计方法,成本计算方法与成本控制互相结合,形成了全面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时企业提品或者劳动工作的整体环节,产品生产过程都由作业形成,制造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按照作业的分类可以分为单位水平的成本,生产批次的水平成本、产品维系成本等,必须要统计好ABC的基本思想和生产成本的关系,保证企业在一个均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下稳定生产与增长,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消耗,节省成本,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ABC方法是企业未来长远发展力与生产力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必须要重构企业发展框架,优化企业的发展动力,保证企业的前进动力,实现企业的稳定、有效发展。

二、作业基础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在于产品生产增值作业的提高,要加强产品增值价值,必须要建立高效的作业机制,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改善企业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优化企业成本统计的科学机制,对价值分析后的作业基础内容进行全新的作业统计,作业价值分析必须是通过作业的识别与计量分析方法有效结合的发展方式,资源费用的归集与消耗作业的计量发展,必须要以产出为重点,加强成本的控制,改善作业方法的价值分析优势,提高作业效率,还要在基础层面上改进作业与成本统计规范,提高价值分析、动因价值分析、作业综合能力,降低成本统计的方法。为了改善企业的生产力与市场竞争力,提升一定的市场价值,让顾客满意度逐渐提升,产出的价值必须要与企业本身的发展关系相互协调,与企业的发展形成正比。企业的生产中产出价值影响作业效率的原因有:作业量和资源消耗、产出功能等。

三、作业基础成本控制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控制作为成本控制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虽然与传统成本控制有诸多不同,也必然要遵循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它的程序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作业、划分作业中心,在企业的生产现场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各个生产步骤,在此基础上识别定义作业。一般的企业发展会包括几十种不同的作业种类,有的企业作业数量能够达到上百种,企业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控制标准与计算成本的规范,让复杂性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降低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成本,构成作业中心

第二步:进行作业价值分析,作业价值分析是作业基础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进行作业价值分析的目的是区别“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以及高效作业和低效作业来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步:根据改善成本目标在作业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作业成本、控制标准,责任中心根据每项作业不同的成本动因数量编制弹性预算,作为将来的业绩考核标准。要树立成本控制的责任制度,树立每一位员工的责任观念,要保证责任到位,成本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要有人去负责,从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尽快转变思想。

第四步:计算实际成本,作业基础成本控制中实行的作业成本指标是一定期间作业中心轨迹的实际资源费用之和,它与成本控制标准的计算期间,计算口径保持一致,这些资源费用一般是从企业分类账中获得的,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作业中心上去。

第五步:开展作业成本差异计算方法,并分析差异化数据,管理者必须注重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了解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与成本控制有效性,为了改善企业的成本预算与管理控制能力,差异分析过程中必须要做出改进,其中要做到:第一、计算成本差异数额并解决好相关问题,第二、在此基础上展开差异化调查,寻找到影响差异的具体因素,第三、认真分析与判断数据结果,采取措施,改进成本控制情况。

第六步:考核评价作业必须要根据原定的作业中心业绩发展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分配,要根据考核计算结果的差异化进行分类,区别对待成本控制业绩的详细数据,要判断作业中心业绩的各种指标体系,并根据信息加强奖惩措施,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及时通过信息反馈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四、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成本控制法的突破

(一)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变为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

作业会计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品生产与市场消耗作业、资源生产消耗作业、不同生产环境下的生产费用作业等,将这些作业汇集在一起,按照产品实际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这一成本控制方法,实现短期内的成本有效控制,改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的调配比例,实现均衡发展,在传统的成本发展环境下,成本计算准确程度依靠企业的资源间接分配的科学性。现代化企业经营状况下,资本必须有组织地提高产品的规模经济价值,企业要发展流水线的量化生产,产品数量与质量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制定针对产品的单一化标准,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分配也要认真对待,将企业成本控制与发展的动因掌握好,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企业还要摒弃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要坚持创新与改进,在单一化标准的资源分配基础下创新为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制度,加强了分配准确性。

(二)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实施成本全程管理

强调成本控制的战略管理发展方式必须要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认识,要打破传统控制成本的陈旧思想,传统成本控制方式只存在于市场发展的一定阶段,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态重要,企业必须要注重成本导向的战略发展方向,ABC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市场管理理论,应对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发展都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尤其是在产品投入与成本控制的发展过程中。

(三)强调决策的成本相关性

强调决策的成本相关性,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种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做出决策,只考虑变动成本,忽略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

ABC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一种辅的决策方法,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一项决策不仅仅要考虑它本身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决策后期对企业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企业作业成本控制法必须对未来的机会成本有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还要掌握成本控制方法的技巧,提高成本控制法的长期发展状态,了解成本控制与企业发展结合的有效性。

(四)重新界定期间费用

作业成本控制环境中,期间费用其实一种不必要的费用负担,对待期间费用的汇集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合理的支出项目,期间费用指的是无效耗费能源与作业价值的资源总和,与生产并没有直接相关性,企业对它们的耗费集中统计为期间费用,这部分费用消耗的改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财务核算的革新,成本的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动力,必须要完善产品成本管控制度,删除不相关的财务数据统计信息。

(五)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使用更为合理的分配基础

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原因在于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完善责任制会计发展方式,在产品成本的统计中,除了对产量与作业量的信息统计外,还要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在作业成本的观念中,必须要开展责任化制度,要十分合理地分配作业统计基础,区分不同的承担责任,针对ABC要强调零部件的数量,调整生产的数量,应对市场中变动的运输能力与质量检验能力做出分析,针对产品的实际消耗也做出相关性的统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白坤.ABC成本控制法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05(02):22-24.

[2]石春生,李向刚.动态联盟组织模式及系统设计[J].管理科学学报,2011(02): 21-23.

[3]何成利,陈云.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作业成本控制[J].价值工程,2010(04):40-42.

[4]王凯.浅谈作业成本控制法在现代企业中的研究和运用[J].民营科技,2010(09):90-93

作业成本控制范文第10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 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近二、三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 作业成本核算的应用

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种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可以看出,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四、 作业会计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因为面对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产品品种的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的市场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和贸易壁垒消除的新市场条件,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试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传统成本计算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处处隐藏暗礁,隐藏着不盈利的产品。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ABC法是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现代企业制造系统中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尽管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还没有采用ABC法的现实基础,但完全可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借鉴其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一)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思想。使企业在“开源”过程中,就对拟使用的资源作好预先的筹划和安排,使日后的潜在成本得到事前的控制;(二)成本分配思想。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计算的成本可信性受到怀凝,已影响到企业决策时,如工艺复杂、难以生产的产品在其售价未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会计资料却表明该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时,可采用ABC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三)对成本过程进行剖析,并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思想。这启发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要强化成本意识,尽量减少无谓的操作,控制和降低成本。

五、 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切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纠正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扭曲产品成本的现象,不论产量高低、制造工艺复杂与否,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较准确地反映产品与其所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近于真实成本。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更能为企业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也优于管理会计早先提倡的变动成本法。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出产品成本,还在于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本质上是计量分析资源的流动。

(二)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增,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可使成本——效益平衡。

(三)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

(四)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产品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间费用,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值比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应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或融合。

(五)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六)实施作业成本法,应做好会计有关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假账真算,运用成本昂贵的作业成本法,无异于劳民伤财。

六、 作业成本法应用后的效果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Howellet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二)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金森 高级管理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

2. 爱德华等 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 华夏出版社

上一篇:成本控制系统范文 下一篇:住宅成本控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