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10-04 10:06:48

如何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学习。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引导”与“教学”的关系,真正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管课堂内容多么丰富,总有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无法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最终导致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不能及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觉自发地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定位,把自己作为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把学生当成一起学习的伙伴,而不是单纯接受自己教育的“受者”。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愿与广大同仁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都来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喜好,常来源于对该科目任课教师的喜好。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尊敬和喜爱一位教师,那么必然会在学习他所教授的科目时充满动力。

语文教学有其学科的特殊性,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在表达其特定的情感内容,而这些内容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我们不应将与学生的交流局限于课堂中,而是要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平等地看待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并进一步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解决学生生活中和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受疾病所苦时,教师除了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之外,也可以结合课本中身处逆境却毫不气馁的例子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在学生对为什么学习感到迷茫时,教师可以结合伟人少年时勤奋学习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所学内容,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做到将心比心,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的需求,真诚地为学生着想,做学生的朋友,那么学生必然会由衷地信任和爱戴这个教师,并积极地投入到其所教授的课程中来。

二、通过培养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学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并在求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个特殊的学科,其文学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选择多种方式来让学生爱上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多种媒介结合教学

语文教学可以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寻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将这些资料介绍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补充学习和课外学习。例如,在学习某些古诗时,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以此诗为词的歌曲,通过组织学生学唱,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在课文内容涉及到某些国家、地区时,我们也可以将介绍这个地区的纪录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多学科结合教学

在语文的学习中,有许多内容联系到历史、地理、政治和自然科学,因此教师不应将授课内容局限于课本中,而应该积极在课外进行拓展教学。条件允许时,语文教师还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合作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科的碰撞中学到更多,领悟到更多。

(三)组织游戏教学

由于中学生还处于贪玩的年纪,因此适量地组织游戏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成语接龙大赛,由接重复或接不上的学生表演小节目,而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则可以得到小奖品;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给出的特定词语编写故事,写小剧本,然后自己表演出来,由大家来评判哪一组演得好。这样做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同时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高度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善于在某些时刻“让出”讲台,让学生自己讲、自己演、自己学,充分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个性化”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其学习基础、智力、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对语言有特别强的领悟能力,也有一些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而在对语言的掌握上却不那么擅长。即使同是喜欢语文的学生,其兴趣的偏重也有所不同,有些喜欢诗歌,有些喜欢小说,有些喜欢散文,有些喜欢戏剧,还有一些特别喜爱杂文和议论文。在这一现实中,如果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仍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

相反,如果教师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不足,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述、组织自学和提问时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在单独辅导和批改作业时做到因材施教,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让尖子生能学得更多、更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走得更远,而对不喜欢的内容不闻不问。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拓宽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最终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管理学习,将学生从疲劳战术、填鸭战术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广阔的空间中充分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当然,这样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红玉.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魅力中国,2009(32).

[2]王超.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10(12).

[3]杨李.浅谈创新性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动”起来[J].语文天地,2010(22).

上一篇: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