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地追求 不懈地奋斗

时间:2022-10-04 05:48:01

[摘要]电影《立春》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发生在我国北方一个工业小城中的故事,是一部表现“普通人梦想与现实碰撞”的励志片。主人公王彩玲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不懈地努力奋斗。片中扮演者蒋雯丽,演技精湛,将核心人物王彩玲表现得鲜活生动,王彩玲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性格、爱情及其对现实的妥协与不妥协四个方面。

[关键词]《立春》;王彩玲;理想

电影《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发生在我国北方一个工业小城中的故事,是一部表现“普通人梦想与现实碰撞”的励志片。剧中由蒋雯丽扮演的女主人公王彩玲,是一个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歌唱得非常好,但人长得很丑。可以说,她拥有一副美妙的嗓音,却有着不能被世俗的审美认同的容貌。她热爱音乐,尤其是酷爱歌剧。但是闭塞小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冒,怀才不遇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希望能够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才能。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如此。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瓜葛,但是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绝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结自己的生命。年龄一大把却仍是单身,面对世人的压力,无奈之下,她去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她重新有了寄托而不再孤单,电影也由此结束。

片中扮演者蒋雯丽,演技精湛,将核心人物王彩玲表现得鲜活生动,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脑中仍能浮现出她的形象。下面,就具体分析王彩玲这个人物的形象。

一、王彩玲生活的环境――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鹤阳市

中国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后,就像是春天到来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包括经济气氛、人的行为与思维都是计划的。而这之间的80年代到90年代,就像“立春”这样一个节气。人们到了“立春”这个节气的时候,其实还处在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当你看到“立春”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有异样的感觉。鹤阳市是中国北方一个闭塞的工业城市,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思想观念还是很保守的,在他们看来,从事绘画、音乐、舞蹈的人都是不务正业。就像黄四宝的妈妈骂黄四宝是“流氓的东西”,说他画的画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胡金泉是一位舞蹈教师,他在教印染厂职工跳舞时,工会张主席笑话他比泰国人妖的表演还要出色。此外,社会上的人说他是“变态”、“二胰子”等等,最后,他迫于无奈,去一个女学生而被捕入狱。但是,在这个“立春”的节气,这个城市出现了这些不那么安于庸常生活的人,他们会让这个城市在庸常的日子中多一点生机、多一点异样的色彩与光泽。

二、王彩玲性格的复杂性

“人物性格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它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种具有定性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在黑格尔看来,一个理想人物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的性格要具有坚定性,就是说,理想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要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部作品中,这种性格特征也就成为他的主要性格。在《立春》这部影片中,王彩玲最主要的性格就是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她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热爱音乐,希望自己能够站在歌剧院的舞台上,尽情地唱歌,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赢得观众的掌声。她经常做着这个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北方这个闭塞的小城,人们是庸俗的,根本不能理解王彩玲,认为她是个“怪人”。尽管没有支持,没有知音,但她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孤独地坚强地奋斗着。她会经常在自己的宿舍,跟着磁带一句一句地学习意大利语,因为歌剧都是用意大利语唱的。她还会在自己狭小的床上,照着图纸,裁剪制作华丽的演出服,希望有一天能够穿上它站在舞台上唱歌剧。她知道在北方这个小城是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在北京才行。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京,希望能够考上某个剧院,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但是她仍不放弃,她去找一些音乐学院的后勤部门,哪怕是在音乐学院做一些后勤工作都可以,可是工作人员借口她没有北京户口而推托了。她得知想要在北京工作,想要进歌剧院,没有北京户口是不行的,她将自己辛辛苦苦攒来的钱托关系,试图买到一个北京户口。在熙熙攘攘的火车车厢里,王彩玲仍哼着悠扬的歌剧,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在影片的结尾,以她在北京坐在天安门的广场上,遥想自己站在歌剧院舞台上唱歌的情景而结束。可以说,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地追求,一直贯穿于她整个人生。

作为一个典型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特征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王彩玲形象刻画的成功,也在于此。她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尊,王彩玲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女人。她总是跟周围的人说她马上就要调到北京去了,可实际上去北京的事,根本就没有着落。隔壁的小张老师跟王彩玲以前有过结,后来又合好了。但是,有一天小张老师的老公失踪了,卷钱跑了,小张老师去找王彩玲哭诉,一不留神说了一句:“往后我连你都不如了。”王彩玲当时就跟她翻脸了。黄四宝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拽着她精心系的黄丝带,对她大嚷大吼,并说:“你让我觉得,你了我。”这让她在世人面前尽失颜面,为了自尊,她选择了死。她在走之前,还特意穿上了一件华丽的演出服,即使是去自杀,她也要漂漂亮亮地死。在自杀未遂之后,周瑜来看她。她告诉周瑜,是黄四宝先苦苦追求她,她才被黄四宝所打动,为他放弃去北京的机会。也许正是因为王彩玲是个丑女,所以她比别人更在乎外表,更在乎自己的形象。她尝试各种偏方,希望能够去除她脸上的疙瘩和黑斑。

此外,王彩玲是一个善良的,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女人。当高贝贝的“妈妈”带着贝贝找到了王彩玲,声称贝贝得了癌症,只有两年活头,喜爱音乐,希望王彩玲能够教她音乐,帮她去北京参加歌手大赛。王彩玲出于对贝贝的同情,放弃了自己去北京的机会,将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贝贝,资助她去北京托人找关系。可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让王彩玲悲惨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丝悲凉。她对她收养的女儿小凡也是非常疼爱,照顾有加的。小凡生来是兔唇,她为了让小凡以后不会让人看不起,带小凡去医院做手术,是一个好妈妈的形象。这让我想到了《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那个钟楼怪人,同样以丑陋的外貌反衬美好的内心,通过有质感地打造丑来凸现艺术的美。

三、王彩玲的爱情

当周瑜以献媚式的姿态,用浓重的乡音朗诵着普希金的抒情诗时,王彩玲的目光却被玩纸带的黄四宝所吸引。自命不凡的她主动送他凡・高自传,答应做他的人体模特。他们一起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梦想那是去巴黎的路上。 她视黄四宝为灵魂的伴侣,她说他们都是有着六根手指头的怪物。王彩玲之所以会爱上黄四宝,完全是因为在这个孤独寂寞的城市,只有他们俩都 拥有同样的梦,都对艺术执著地追求,不悔地奋斗。她爱他胜过自己,她希望对他能有价值,愿意将她辛辛苦苦托人搞的北京户口让给他。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王彩玲对黄四宝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句“我一直把你当哥儿们”。

在黄四宝之后,周瑜又来献媚,劝彩玲跟他过,由他养活彩玲。周瑜的表白遭到了王彩玲狠狠地拒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王彩玲虽然不是美女,但是她很清高。她不喜欢周瑜身上的那种庸俗气,她在周瑜身上看不到艺术精神,因此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周瑜。而她跟舞蹈教师胡金泉,在我看来是最合适的一对,他们在世人眼中都是“怪人”,他们都十分热爱艺术,为艺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最终却没有在一起,也许是命吧。胡金泉出于让他们摆脱这种受人歧视的现状,找彩玲假结婚,也遭到彩玲的拒绝。我想,在彩玲的眼中,爱情和艺术一样,都是神圣的不受任何玷污的。她不希望她的爱情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动机,因此断然拒绝了胡金泉。随着胡金泉的入狱,王彩玲的情感经历也就此结束了。

四、对现实的妥协与不妥协

在情感上,经历了诸多挫折之后,王彩玲抵抗不了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选择了对现实的妥协。她去当地的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孩小凡作自己的女儿,这种妥协是王彩玲式的妥协,与一般普遍的妥协有所不同。人有传宗接代的权力和责任,因此一般人的妥协会选择随便男人结婚生子。而王彩玲却是选择去孤儿院收养一个和她一样不完美的有兔唇的女孩子,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与不妥协。她带小凡去医院做手术,教小凡唱儿歌,并带小凡去北京,看天安门。她已经将小凡作为她的一种精神依托,篇中两次出现了彩玲教小凡唱儿歌的情景,一次在家,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前,“眼眼,梅花点点。鼻鼻,油瓶匣匣……”,虽然这个小女孩还不会唱美声、咏叹调,但是这儿歌,富于旋律、富于节奏、富于味道。这暗示着彩玲打算从小培养小凡的音乐才能,她希望小凡能够替她实现她的梦想。这就是一种不妥协,一种精神上的坚持。

影片的最后,是以王彩玲遥想自己站在歌剧院舞台上尽情地表演结束的,给人留下无穷地想象,究竟王彩玲最后有没有去北京当一名歌剧演员。但我想即使她没有去,她的女儿小凡也一定能够去,就像片中那丑陋的毛毛虫最后一定能够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立春,虽然还是很寒冷,但是却给人无限的希望。

上一篇:华丽·素朴·丑陋 下一篇:一个女人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