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浅析

时间:2022-10-04 03:54:44

英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浅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国家之一,英国银行有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本文从英国银行的发展史开始,详细地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监管方式、存款保证要求等,为英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总结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对英国商业银行的研究,有利于对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关键词:英格兰银行 清算银行 商人银行 分业经营

英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一)英国商业银行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16世纪末,随着英国在世界上霸主地位的建立,英国最初的银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就包括伦敦“金匠业”。金匠原本只是从事金银饰品加工的商人,他们刚开始只是替人保管金银首饰,发行一些金匠券,随着贸易数量的增加,金匠券开始作为一种流通工具在市面上流通,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金匠本票。于是最初的银行便形成了。后来,这些黄金店铺也慢慢地演变成了私人银行。

(二)英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及初步发展

17世纪,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国之一,荷兰的银行率先实现了低息贷款制度,这一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国内外商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英国的商业银行通过两种途径发展了起来,一是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步地向新型的商业银行转变。这类银行以私人及合伙银行为主,规模小,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二是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作为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被组建,规模大,资本来源充足,贷款利率低,满足了新兴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需要。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为各国银行制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股份制银行也成为英国商业银行的主导,在英国金融资本的集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844年,“皮尔条例”的颁布,意味着英格兰银行独自占据了货币的发行权。自此,英格兰银行一方面有政府做强大后盾,为政府部门提供所需资金服务,另一方面又作为普通的商业银行参与市场,与其他银行形成竞争。在长期的发展中,英格兰银行的央行职责逐渐明确,不再以盈利为其目的,也不再直接对个人或公司进行服务,开始纯粹地充当政府部门的监管机构。1946年,国家收购了英格兰银行的全部股本。

(三)英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1826-1850年,大多数的私人银行或者合伙银行在与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面临被兼并或者破产的命运,到1913年,私人/合伙银行只占到了英国银行业的41%。一战爆发前,股份制银行已经完全垄断了英国的银行业。大的股份制银行一方面吞并了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另一方面采取大鱼吃小鱼的手段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1995年,四大股份制清算银行:巴克莱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劳埃德银行,以及米德兰银行,牢牢地占据了英国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至此英国基本形成了以四大清算银行为主、其它不同类型的银行为补充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种种限制,使得零售型银行的业务扩张,银行的经营逐步地向全能化发展。随着银行业的发展,英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慢慢地向混业经营的模式过渡。1963年,英国的商业银行被批准可以从事CD业务。这标志着银行业多元化业务经营的开始。1973年,商业银行开始从事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互换等一系列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占据业务支出的比例开始快速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分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了振兴英国的金融业,在1986年提出的金融体制自由化改革,更是加快了英国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步伐。1986年的改革被称为英国金融历史上的“大震荡”。这次改革,取消了证券经纪商和证券交易商的传统界限,将两者统称为证券经纪人,可以进行自由买卖;对英国金边债券市场进行了改革,通过政府的经纪商进行债券市场的交易,营造一个高流动性的国债市场,来满足政府融资的需求;并且允许银行和外国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

之后不久,伦敦又开通了24小时全球性证券交易。商业银行开始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房屋抵押贷款、租赁等。另外,这次改革还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这部法律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从法律上确立了证券投资局在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上的权威性和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次改革,提高了英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效率,也推动了英国银行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四大清算银行业全面进入了混业经营的时代。如巴克莱银行,就成立了巴克莱保险服务公司金融公司等一系列子公司来开展多元化业务。另外,英国的银行业也开始了跨国并购的步伐。2004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就以10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

综合化的银行制度,克服了专业银行的发展局限,然而也为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综合金融集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向银行业务渗透,给英国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银行体系是随着英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实际需求以及在世界经济地位上壮大,一步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因此,英国的银行制度呈现出渐进式地、自然构造式的特点,人为干预的因素很少。

英国银行的体制构成

英国的银行体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作为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本土的商业银行,以及海外银行。

(一)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由私人银行演变而来,起着政府管理金融机构等核心作用,英国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对金融行业进行调节及管理,但是并不直接干预。英格兰银行的主要调节手段是通过对贴现市场和再贴现率的调整,以及按照法律对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督;英国已经实行利率市场化,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在英国也已经取消,英国的商业银行只需要向英格兰银行缴存一定数额(其存款总额的0.5%)的清算基金就可以了。

(二)英国本土商业银行

英国本土的商业银行分为:一级零售银行、二级银行和其他接受存款的机构。英国的商业银行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产权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银行与其他产业部门相互渗透,银行财团以经营银行业务为主,兼营其他产业。商业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包括传统的存贷款,国内外的资金转移服务,专业服务,如投资、保险及业务等,特殊融资服务等。银行对贷款的审查过程十分严格,对其发放的贷款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极少发生呆账、坏账的情况。

(三)零售型银行

英国银行体系中,零售型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主要向客户提供活期存款,小额贷款及资金转账等基本业务。清算银行是零售型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伦敦清算银行、苏格兰清算银行以及北爱尔兰银行。如今,形成了四大清算银行几乎平分天下的局面,分别是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和米德兰银行。贴现行则是英国银行业中很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全球金融机构中也是英国所独有的。它的前身是英国的票据经纪人,主要业务包括经营英国国库券,商业票据以及政府债券等,对国库券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担当着英格兰银行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的中介,英国对贴现行的放款也没有限制。商人银行也是英国的特色银行之一,它主要是由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发展起来的。

(四)商人银行

商人银行则以办理投资业务为主,主要负责提供专业性金融服务,如股票期货、期权交易,类似于美国的投行机构,其风险高,利润大。另外,商人银行还充当着中央银行和清算银行间资金拆借的中介角色,还曾为某些大型工程或者项目进行过组织贷款。本来,商人银行也是英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清算银行地位逐渐的巩固,大多英国商人银行都被清算银行所兼并,到了1995年,英国境内只剩下了23家商人银行。因著名的里森案而破产的巴林银行原来就属于商人银行。

(五)其他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

另外,英国的银行也还包括其他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如消费信贷公司,又称为金融行,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借款或者是其他公司的存款,用于贷款给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人群。海外银行是指其它各国的银行设在英国的分行。由于伦敦的金融核心地位,许多外国银行都在伦敦设立了分行或者办事处。其中,发达国家的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近些年来,随着离岸银行业务的兴起,英国国际财团银行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包括在英国注册的由多家银行组建起来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要求至少有一个股东是海外银行。1964年,汇丰银行吞并了米德兰银行在伦敦的分行,第一家国际财团银行米德兰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英国银行业的商人银行、贴现行和股份制银行并存,组成了多样化的金融系统,同时又呈现几家大股份制银行集中垄断的局面。英国政府对银行业从不给予过多干涉,因此,当前的垄断局面也是市场机制作用而成的。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大多都在全国以及其他国家设立了分行或者办事处,从而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异常敏感。

英国银行的业务经营特点

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小,英国是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这种分业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真实票据论”,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对流动性要求很高,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其业务主要集中于短期以及商业性的贷款,并且要保障贷款的真实性,以维护银行贷款业务的安全。据此理论,英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客户短期存款,流动性高,风险小,资产业务则主要是具有自偿性质的贷款。

英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在国内都有大量的分支行机构,进行大规模的经营。英国是总行-分支行制度的主要代表国家之一,在三百多年的现代银行发展史中,其形成了完善的分支行制度模式,主要商业银行的分支行遍布国内外,在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支行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银行分支行机构众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有利于各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机构可以随着业务发展的状况适时增减,设置灵活,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分散风险,保障银行的安全运营和稳定发展。内部分工明确,可以向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供银行自身的效益;系统内部实现层层控制,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管理。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分支行众多,容易造成某些大银行对市场的垄断,不利于经济的良性竞争;银行整个的机构过于庞大,使得银行自身的管理成本加大,也消弱了有关部门的监管效果;分支行采取纵向管理的模式,使得银行的经营不能很好地针对每个地方的特殊状况。

除此之外,英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还有以下特点:第一,股份银行制。按照英国的公司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以私人所有制的形式进入市场,不能参与工商企业的投资,以及证券投资活动,从而保证了所有者与银行之间的明确界限,防止银行用客户存款投资证券业务从而谋取利润,而将风险转移给客户或者存款保险机构。第二,业务经营方式由专业化转向全能化。随着金融中介的竞争日益激烈,商行之间的区别开始模糊,向全能化银行制度转变。然而跟德国这种老牌的全能银行制度国家来比,发展还显落后。第三,银行业务国际化程度高,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有大量的外国银行;另一方面,英国银行也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如汇丰、巴克莱等。

英国银行业的监管

(一)英国银行的运作规则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的银行体系有其严格执行的运作规则。1979年《银行法》出台以来,各商业银行在法律的指导和货币当局的监管下,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机制,从自身方面高度控制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等各方面的平衡;而且,行业内部成立了银行家协会,督促各银行开展平稳有序的经营活动。这一系列的约束机制,都更大地提升了英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成立,之后便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银行业监督与管理的理论文件。它以十个国家为基础,影响力渐渐渗透到全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目前常提到的是1988年所颁布的《巴塞尔协议》以及1997年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这两部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巴塞尔体系的完善,使巴塞尔体系在银行监管以及理论方面都有了切实的发展。

两年后,英国则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英国银行的资本测定原则。为保证流动性充足,英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遵守两项规定:现金准备率达到8%,流动性资金占存款的28%。另外,发达的货币市场也为英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管理手段,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资金来源。英格兰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为受到破产威胁的银行提供一定的支援。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在相关规则的指导下,英国的商业银行进行着有条不紊的商业活动,形成了成熟的银行机制;英国银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英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英国银行的监管制度

英国是单一集权式监管制国家,监管目标以对放款人的保护和银行机构的有效经营为主。作为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将国民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最终目标,名义上隶属于政府,但是实际决策过程中独立性较强。其下属的主要机构归为两类,一类为货币稳定翼。这部分机构主要负责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目标是维持英镑在国内外的价值稳定;一类为金融稳定翼。这部分机构则负责对银行机构日常的监督管理,其主要目标是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正常运行,保护存款者的权益,维护公众对英国金融业的信心。

1979年是英格兰银行完全发挥其监管效用的分水岭。1979年以前,英格兰银行虽然已成为中央银行,英国并没有赋予英格兰银行法律上的权利,英国仍然是延续着非正式监管的制度,主要以银行的自我管理为主,依靠道义劝说等温和手段进行管理。1973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恶性发展,英国爆发银行信用危机,暴露了非正式监管的缺陷,并且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银行部门的业务更加多元化,复杂化,需要正式的法律来对市场进行监督和指导,因此在1979年,颁布《1979年银行法》,把监管权力全部归到英格兰银行之下,针对金融机构服务结构不同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认可银行和许可接受存款机构,进行区别监管,自此英国银行体系全面开始了依法监管的时代。

《1987年银行法》的颁布,是对1979年银行法的有效补充。这部法规对商业银行的准入制度做出了一项重大修改:用单一认可制度代替两级认可制度,即原先对认可接受存款的机构实行的两级制度,认可银行和许可接受存款机构,按照新法都称为认可机构,由英格兰银行认可,必须符合最低的法定标准,同时对资本要求等方面都提高了要求,接受英格兰银行的监督。

1997年10月,英国财政部将英格兰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权分离出去,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SA)。1998年,《英格兰银行法》实施,标志着英格兰银行把监管权移交给FSA。2000年,FSA被确立为英国唯一的金融监管执法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有力度的金融监管机构。然而关于FSA的监管效果,外界一直颇有争议。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纷纷责怪FSA的监管过于松散,使伦敦许多银行甚至成为了恶势力洗黑钱的工具。针对此指责,FSA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能重新树立其国际形象。然而在伦敦的许多银行却纷纷指责英国的金融监管措施太严,许多外资银行也因此将分行撤出了伦敦。这对英国银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长期以来,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之一,英国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金融系统,这对单一监管部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监管成本也大大增加。另外,英国的监管主要是以自律为主,使得英国的监管模式呈现非规范性的特点。然而近些年,随着多部银行法律的出台,使得银行监管部门的责任分担呈现越来越细化的特点,尤其是1998年对FSA进行的改革,使7个相关部门全都归于其管辖之内,英格兰银行此后只负责从整体上把握英国金融形势,这项规定使得英格兰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功能和指导功能分离开,使监督制度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

英国的存款保证金制度

虽然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英国的18世纪,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却没有以法律形式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做出规定。1981年以前,只有6家大规模的伦敦清算银行需要向英格兰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保证金。后来,范围慢慢扩大到存款超过1000万英镑以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同时取消了现金存款准备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信用工具丰富,除存款以及现金外,还包括对贴现市场的通知存款、商业票据以及一年期以内的国债等。20世纪80年代,英国取消了准备金资产比率,要求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总额的0.5%存入英格兰银行就可以了,并且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予付息。

1982年,英国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出资建立了存款保险机构,所有存款性金融机构被强制要求参加存款保险,实行统一费率制度,“征收累进保险费,最高为存款的3%”(谢平等,2001);其中,外币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大额存单、有担保存款、5年期以上定存、海外存款都不在存款保险范围之列,英国只对本币采取存款保护,并且规定最高限额为存款的75%,同时不能超过1.5万英镑。英国的强制投保制度在保障了存款者利益的同时,也剥夺了企业选择是否投保以及存户选择投保数量的自由。然而,相对于自愿投保制度而言,强制投保制度要安全许多。

英国四大清算银行的混业经营历程

1986年,英国金融大爆炸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放开,商业银行也可以进入许多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发生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之间的业务彼此渗透,使英国金融业多元化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强。在这段时期,四大清算银行也坚信“大而不倒”的理念,“开始不计代价地追求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以巴克莱银行为例,为了赶超国民西敏寺银行的规模,巴克莱银行在1989年进行了9亿英镑的配股(戴维•罗杰斯,2001);由于一味追求规模,没有很好的战略扩张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在收购的其它欧洲国家的一些银行业务上遭受了重大亏损,在本国的商业房地产贷款业务方面也蒙受了巨大亏空。

国民西敏寺银行和米德兰银行也都遭遇了同等问题,米德兰银行更是因为受收购旧金山克罗克银行的拖累,大伤元气,自身在1992年被汇丰银行所收购。因此,在此期间,英国这三大清算银行的混业经营没有实现很好的效应。与此相对应,劳埃德银行并没有向全能型银行发展,在皮特曼的带领下,劳埃德银行牢牢地占据了国内零售业的领头位置,取得了巨大利润的同时,也避免了在国际市场上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损失,可谓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是成功的典范。

英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仍然是以分业经营为主要模式,存贷款利差也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随着加入WTO以后市场的慢慢放开,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推动其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因此,我国应该认真总结英国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在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放开中,制定清晰的战略计划,不能因放开而放开,而是要提高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尽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刘刚等.各国金融体制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D].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戴维•罗杰斯.商业银行的未来[M]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1

4. Asli Demirguc-Kunt,Ross Levine.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R]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功胜.英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及运作规则[J].中国城市金融,1996(1)

6.广西农行赴英国学习考察组.英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及业务运作[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5(5)

7.王谨,钟菊.英国银行业实践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3(12)

8.谢平,王素珍,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5)

9.史淳,赵汝巍.英国银行战略发展之路[J].国际金融,2000(1)

10.史锦华.WTO后中国金融业开始混业经营的时代[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3)

上一篇:伦敦金融城变迁对中国建设金融功能区的启示 下一篇:认知视角下企业战略行为的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