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时间:2022-10-04 02:54:14

和谐: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和谐是世间最佳的境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说到底不就是谋求语文教学与时代、与语文的特性、与学生的身心规律和成长过程的和谐吗?倘使来自教师、来自学生以及来自教师学生之间的多方面因素和谐了,各方因素的功效就能得到优势发挥,形成合力,实现教学的生动活泼。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获得语文营养的浸润,积淀成长养料。所以,语文教学因和谐而发展,因和谐而幸福。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和谐教学呢?笔者认为:

一、解读文本——夯实和谐的基础

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的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能“用教材教”。当然,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但是,教材如果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取舍、整合,站在时代的高度,抛开当时作者思想的局限,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我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当然文本的价值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教参》!这就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给他们以正面的感染和熏陶,甚至可以平等地与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给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影响、浸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落花生》一文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一个道理。某教师并没有就教材讲教材,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教材以新的涵义,在课堂上开设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辩论是要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要做苹果那样的人。从学生精彩的辩论中我们看到,学生对做人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他们想表现自己,张扬个性,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的孩子们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向我们展示着心目中的自我形象,而且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充满朝气,这是鲜活的课程带来的生机。

二、把握命脉——实施和谐的通道

语文的真谛是什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我在教学《蚁国英雄》时,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蚂蚁的团结、合作以及奉献,这是学生与文本初次对话的结果。但处在新世纪的今天,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教者将自己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大火降临之前,蚂蚁在干什么?他们生活的怎么样?然后,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想象大火逼近蚁群,蚂蚁作出反应。最后,教师饱含深情的描述蚂蚁自在生活——大火降临——镇定地逃离——肝胆俱裂——成功自救的过程。这次,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蚂蚁的团结合作,勇于奉献,还认识到了蚂蚁的沉着镇定,生命的可贵,人类的一点小小的失误都会给别人带来无穷的灾难,甚至是死亡。这时,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内心的震撼是巨大的。这样的对话才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健全。

三、引领对话——构建和谐的关键

(1)选择切入点

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佳景,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并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美的风景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

如:无锡的陈春雯老师在上《牛郎织女》时就选择了这样一个“点”:“舔手”。即教师引导:你被小动物舔过手吗?什么感觉?小动物常常用这种方式表示友好。谁常会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你?那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在牛郎的心中,老牛就是它最亲近的人。想象:当老牛温和的看着牛郎,舔着他的手,牛郎会情不自禁地……(关系很亲密)

(2)正确引导

如:学习《我的战友》,多数学生认为伟大,纪律性强。但也有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现代社会提倡生命第一重要;在完全可以保住生命的情况下,却活活被烧死,死得可惜,死得不值,我觉得他这是犯傻。针对这样的冲突,正好有生成了一个新的学习主题: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意图,当今时代中,人应该怎么做?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从而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用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全连战士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种牺牲是值得的,是崇高的。是呀,每个人都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同时也必须珍爱别人的生命,而且都必须是真爱。真爱自己的容易,真爱别人的就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坚强的人格力量。像、、等等英烈,他们何尝不真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生命得到保护,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奉献出来。这种更高层次的珍爱,更纯真,更伟大!

总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的品味,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自身言传身教的吸引感化以及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神奇的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辉煌的历史的美好情感。

上一篇:小井眼修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温情流淌的美术欣赏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