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 灾区的致富梦

时间:2022-10-04 02:09:49

产业转型 灾区的致富梦

白脊青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走在水磨镇禅寿老街,古城之“风”迎面扑来,古戏台、禅寿书院、古牌坊、大夫第……通过复兴与创新,借鉴建设古镇的成功经验,已吸引着不少人慕名远道而来。

那坐落在寿溪河畔美丽的“水磨羌城”极具羌族风格的新居,目前已有1000余名灾区群众入住。

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水磨羌城”,由和谐广场、170幢居民楼、农贸市场、飞鸿广场等组成,建设净用地为6111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570平方米,计划安置302户居民。“水磨羌城”将延续禅寿老街的建设理念,与之共同组成区块内的主要道路和商业步行街,将老街的商业延续过来。并借鉴羌族传统民居风格,充分结合西羌的深厚文化内涵,继承与发展西羌文化,形成协调统一、民族特色明显的羌寨。按照“生态、文化、安居、乐业”的理念打造“水磨羌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人有就业、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商铺”的美好生活。

水磨镇农民远学才,把当地的特色饮食“九大碗”搬进了自家楼下的临街铺面,每个月纯收入就达一万多:“以前就是靠种地、打零工,现在自家当老板,有六个工人,一个月就要九千接近一万的工资,然后下来有一万多块钱利润。”

在禅寿老街绵阳女孩丰恋租的铺面前,汶川二中的学生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丰恋说,以前在当地工厂打工,又辛苦又不卫生;如今租个铺面做学生生意,每月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进账,刨去800元的租金,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到1000多元。住在水磨羌城安居房的当地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张鹏介绍,羌城里的每套房子的一楼都是商铺,搬进去以后,可以做小生意。“以往那么多工厂,搞得水也黑了,空气也脏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也受到损害,大家是不欢迎的。”

震后两个月就落成的“羌芽基地”更是喜煞灾区群众,因这里常年雨水充沛,植被完好,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汶川县“南茶北果”的“茶”是水磨百姓经济的主要来源。羌芽基地的建成,极大地增强了老百姓种茶积极性,收入也增加了很多。

震后水磨,工厂残垣断壁,工业外迁、“腾龙换鸟”,百姓赖以生存的工厂搬走了,如何为百姓另谋“出路”?成为各级政府和水磨人的当务之急。

――依托“万亩茶园”以及优质的山水景观资源,扩展茶园的外延经济效益,营造优质的生活和旅游环境。

震后短短两个月时间,损毁的茶园得到修复,厂房也进一步维修加固,茶厂同时添置了茶叶加工设备,扩大了产业规模,茶叶产量达到震前的6倍,带动了附近的1000多户茶农生产致富。

依托温润潮湿的气候优势,发展壮大茶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茶产业基地、茶产业开发、茶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汶川县南部茶业经济带;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九寨茶业公司来做大做强南部茶业经济,延伸了产业经济链;羌家乐、藏家乐、茶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茶山绿浪翻滚,茶农欢声笑语,茶厂机器轰鸣,茶叶芳香醉人的画面再现水磨。

水磨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凸显,善于把握机遇的水磨人,这次真的是把产业转型这块蛋糕做大了!

上一篇:民生高于一切 下一篇:社协平台+联席会议 社会参与灾后重建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