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核算解析

时间:2022-10-04 01:56:28

所得税会计核算解析

所得税会计是会计与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它通过纳税影响会计核算,借以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时一般应遵循五个程序步骤。

一、确定资产及负债的账面价值

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该程序中的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

二、确定资产及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一即未来不需要缴税的资产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达为:负债的计税基础=成本一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通常资产、负债初始计量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即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两者之间的差异多是反映在后续计量中。常见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见表1:

三、确认递延所得税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通过程序一、二的进行,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得到确定,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形成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之间的关系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如图1所示: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则是尽可能谨慎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尽可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不满足确认条件时可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对于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其计量依据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为新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为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为新增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为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以及和暂时性差异的对应关系如图2如示:

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税所得税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企业在确定应交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再结合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一般性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会计与税情之间的差异。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计税基础概念,注重暂时性差异。以会计利润为基础,通过永久陡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调整,推导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参见上图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五、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前述各程序的解析,结合程序三的对应关系、承程序四的计算,最后进一步推导计算出所得税费用。

上一篇:所得税费用算法新解 下一篇: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探析